进入交九时节,米庙镇于窑村的山坡上寒风凛冽,闲下来的人三三两两地围坐在篝火旁取暖,聊着近来村上发生的趣事,不时发出一阵哄堂大笑,脸上的笑容似乎驱散了些身上的寒意。这时候的于振江夫妇可是没这个闲暇功夫,顺着村内道路走到村北头,在一座牛棚里,于振江夫妇开始忙着给牛添料、喂水,给牛铺防寒的草垫,天寒地冻的,得把牛喂饱才能抗寒。“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说的就是养殖这个行业,不能有丝毫马虎。”于振江养牛多年,深知这个道理,他趁雪前加紧布置防寒措施,不至于到下雪时打个措手不及。
于振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61岁的他,黝黑的皮肤,一脸皱纹,他和村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没有怎么离开过家,一直靠种地和养牛维持生活。于振江膝下有三个女儿,近年来都相继出嫁。2006年,正农忙时,于振江开着农用三轮车往家拉粮食,一不留神,三轮车失控冲进了深沟,虽然保住了命却失去了一条腿,这个噩耗让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阴霾。
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始,于振江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市法院驻村工作队通过不断地入户宣传党和国家的帮扶政策,不断地鼓励和开导,积极帮助他想脱贫致富的门路。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引导下,于振江种上了油菜、小杂粮,扩大了养牛的规模,还给他发放了残疾人补贴。2017年为他家进行了危房改造,让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市法院帮扶责任人不断入户慰问,时常电话联系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通过一系列的帮扶和于振江的不断努力,笼罩在于振江家心头上的阴霾逐渐散去,一家人露出了久违的笑脸,重拾了致富的信心。2018年,于振江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享受到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于振江充满信心,今年他扩建了养牛的规模,说起以后的打算,他满脸憧憬:“接下来我要继续扩大养牛的规模,踏踏实实地生活,努力脱贫致富。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时时处处都为咱老百姓着想,像我这样以前对生活都没啥想头的人都浑身充满了干劲,咱不能给政府添负担。以后,不光我要脱贫致富,咱村里只要我能帮上忙的,我一定得给村上也做点事,让咱村的人生活得更好!”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俊鸽
通讯员 陈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