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二十四孝诗老宅、老屋、老照片我的第一个记者节国画●岳云作赶“九月会”讲述平凡故事传递真实感动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8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1-12

父亲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吴占国

父亲1937年9月9日出生,今年已经82岁高龄了。可以说饥馑、病苦、战乱、背井离乡等各种苦难他都尝了个遍。长期的艰苦岁月并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更加坚强、更为淳朴。

由于家庭贫苦,父亲9岁起就担起了养家的重任。每天早上,钟楼市场老集上就多了一个瘦弱的少年,一根扁担,挑着两罐冒着热气的米汤,“卖米汤了,热米汤……”稚嫩的声音回荡在老集市场上。米汤是奶奶早起熬好的,装在两个黑砂罐里。连米汤带砂罐大概有三四十斤重,两罐米汤总重合七八十斤。那沉甸甸的担子压在柔弱的肩上,父亲摇摇晃晃地行走在赶集的路上,那种滋味,只有父亲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对于贫苦人家,米汤绝对是奢侈品。卖着米汤,忍受着食物香味的诱惑,父亲即使饿得前胸贴后背,也从来不舍得喝上一口。奶奶曾经告诉我,有一次卖米汤回来,父亲为她买了半块锅盔。这可比现在的山珍海味更为珍贵。奶奶把锅盔掰开,塞给父亲一半,但父亲却说他吃过了,又把锅盔递给了奶奶,后来奶奶才知道,他是从早上一直饿到中午,粒米没沾啊。

父亲是个泥瓦匠,舍得下苦力,一家八口全靠他养活。但造化弄人,他长期胃疼,被医生诊断为绝症。那时我们姊妹五个还小,全都依靠他一个人养活。噩号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整个家顿时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云。为撑起家里这片天空,他白天忍着病痛出去干一天活,晚上到家,常常以泪洗面。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他走后这个家怎么办。他还担心我们六七口人挤在一间瓦房里边,以后怎么过活。想到绝望处往往悲从心起,号啕大哭。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他从洗耳河里挖泥挑到家门口,用土坯模型拖出一块块泥坯,以一己之力砌好了三间瓦房的土坯墙。在屋顶铺瓦的时候,由于饥饿和胃疼,他好几次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差一点从房顶上跌落下来。他担心自己的身体再也拖不下去了,忍着饥饿和病痛,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哭着对妈妈说:“我走了,你们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可怎么活呀?”就这样拖着病躯,完成了三间瓦房的砌墙、铺瓦、粉刷工作。才使我们有了较为宽敞的居住环境。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在一次到县医院(当时县医院还在南关)治疗的时候,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叫海印的医生,经过他诊断,父亲才知道自己得的不是绝症,只是普通的胃炎。经过海印医生精心的调治后,父亲很快恢复了健康。从此,父亲就多了一个哥哥,我就多了一个伯伯。海印伯成了我们家的贵人,每到重大节日的时候,父亲都要带着我去看望海印伯,海印伯也成了我心目中神一样的存在。海印伯已去世多年,但对这段经历,父亲依然历历在目,言谈中依然饱含着对海印伯的感恩。

文化大革命期间,家里经济一度特别困难,父亲有空就到洗耳河里挑来黏土,拖好土坯后,整整齐齐地摆在大门外边。有一天,母亲对父亲说:“今天晚上看来得饿肚子了,一点粮食也没有了……”父亲却说:“别担心,晚上就有人给咱送钱来了。”母亲满脸不屑,自言自语道:“这怎么可能呢?谁会给咱送钱呢?”

傍晚时分,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来到家门口,指着门口的土坯问:“这土坯卖吗?”爸爸赶紧答:“卖,但是您得先给我结点钱,要不然我们一家人今天都要饿肚子了。”干部模样的人干脆极了,取出钱全部结清了土坯钱,母亲用这些钱买来粮食,一家人才吃上了晚饭。

从我懂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勤劳节俭,除了一日三餐外,从来没有吃过零嘴。他对别人特别大方,而对自己却极为小气。以至于大伯在背后嘲笑父亲,饿了只会吃馒头,锅盔夹肉吃着多香啊!父亲听说了,也只是笑笑而已。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虽然父亲收入不高,但依靠自己一人之力,先后为我们兄弟三人建了房,成了家,到现在也没张嘴向我们要过一分钱。

我们姊妹五个都成家后,他总是想尽办法贴补各家生活,总是买来新鲜的蔬菜送往各家。一直坚持到腿脚不灵便的时候。现在虽然每天总是坐在椅子上,不能活动,但他依然关心着我们的生活。谁家房屋改造了,谁家买房了,他都要过问。总是毫不吝啬地想要把自己辛辛苦苦攒来的养老钱分给大家,但没一个人舍得要他老人家一分钱。

劳累了一辈子,父亲应该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