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元
“我这辈子不信鬼、不信神,就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95岁的蔡振元双手握成拳头,说话铿锵有力。
初见蔡振元,站在门口精神矍铄的他丝毫不像一位将近百岁的老人,虽然身形消瘦,但他伸出的那双手却温暖有力。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阳光斜照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他用双手抚摸着脖子里带的共和国70周年纪念勋章,低沉的声音把在场的人思绪带回60年前。
吃水用水是民心工程
1958年夏秋大雨,我市低洼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当时在水利局工作的蔡振元冒着大雨组织工作人员进入灾区调查登记受灾情况,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遍受灾乡镇,澄清灾区分布情况地名、范围和职责后汇报造册,为后续有计划地治理改造提供依据。“有的地方涝,有的地方却旱得不行,那时候夏店的山里村民家里吃水都困难,每天都要下山挑水,一家人洗脸只用一盆水,盆子还得侧着放,洗完之后水用来扎煤。”蔡振元看到村民们用水困难后,一个人挨家挨户调查情况,整理材料报至水利局,把村民用水工程放在心头。在洛阳地区专署水利局工作时期,组织各县市水利系统人员按照设计要求印制表格内容(包括库、区、井、塘、站数量和水土保持治理数据),汇总成册,印发给专署地委领导和区直各部门作参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印制水利水保系统手册,留下了翔实的数据资料。同时,查阅有关水旱灾害,收集历年各地水旱灾害发生的范围、面积和次数,掌握全区灾情状况,并以具体数据证明“旱灾一大片,水灾连成线”这一说法。
地图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我要对我签名的地图负责,地图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是蔡振元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在农业区划办工作期间,蔡振元带着队员到虎狼爬岭进行实地调查,虎狼爬岭人稀地多,土地贫瘠,砂、石头多,因此冬种油菜,夏种绿豆。由于耕层较浅,土质较硬,采取穿耕法提犁和耕种。而蔡振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登记每村人口和耕地,将数据汇总成册为后续改造治理提供依据。
“当时我们做好资料后有人为了个人利益找我改数据,我不同意,因为地图资料是要留一辈子的,我当时就说我必须为自己签名的地图负责,如果更改,我绝不签名。”面对利益的诱惑,他严词拒绝。他以吃苦耐劳的态度,严谨自律的作风一次次高标准地完成各项工作。在国家农牧渔业下达的农业区划各项课题调研成果的评选中,获河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六项优秀(包括农业径流调查和农业区划、高中低田调查和区划、图集、数据集以及其它奖项),同时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平顶山市农业区划委员会评选为先进工作者五次,临汝县劳模大会评选为先进工作者一次。1985年,水利部、电力部授予献身水利水保事业三十年荣誉证书。
真正的历史不能带有任何评价
离休后的蔡振元也不闲着,因为他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当时一直有人说历史轨迹和年份、数字挂钩,我不相信,我要自己从历史中印证这是假的。”就这样,他从各方面搜集中国历史大事记(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史)资料约250万字,分别整编复写装订成册,部分进行传阅。“我编的所有书都是不加任何评价的,那才是真正的历史。”蔡振元说。在周围人的鼓励和肯定下,他用将近20年的时间印制出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大事记选编》《中国新社特三个时期大事记选编》《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七个方面大事记选编》等六种书(集)约70万字,印发600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党史专家”。
“1991年,他得了白内障,眼睛都模糊了,却坚持要写书,孩子们也帮他到处找资料,连国家档案局、党史办都找遍了。大家劝也没用,他说能看到一天就写一天。”儿媳妇王英提起公公伏案写书的一幕幕,眼泪掉了下来。
如今的蔡振元每天独自上下四层楼,去市标游园和朋友们分享新闻历史、锻炼身体。“如果我还有时间,我会一直写下去。”他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