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办:“学习强国”学习活动有诀窍审计局:以学促干以干践学,学习氛围浓要闻简报街头巷尾身边事图片新闻市林业局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方法多武新荣:70年来汝州农村教育变化大政协知识宣传专栏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68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0-25

武新荣:70年来汝州农村教育变化大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1949年农历三月二十九出生于焦村镇槐树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恰好和共和国同龄。70年来,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共同经历。我从1969年参加工作,当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在关庙小学教了35年的书,我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见证者。”10月21日,米庙镇关庙村今年70岁的退休教师武新荣笑呵呵地说。

“1955年,我从6岁多就开始上学,那时候小学分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在焦村镇槐树小学,我上了4年,后来在焦村小学读了两年高级班。”武新荣说,196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纸坊镇中学,后来又在米庙镇读完了高中,直到1968年高中毕业。

至今,武新荣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学校的情景,“1955年刚上学时,学校条件很差,因为没有专门的校舍,我们班17名学生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上课,第一课是《开学了》,第二课是《我们上学》,第三课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接下来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课程。”武新荣回忆道。

武新荣上学期间,生活上十分艰苦,填饱肚子成了当时最大的奢望。为了上学,她天天吃红薯面、红薯渣和红薯窝窝,还时常吃不饱,饿着肚子去上学。“我们那时候上学,不管学校有多远所有学生都是徒步上下学,早上从家带三个杂粮饼去学校吃,下午放学后才能回家。尤其是在纸坊中学上学期间,早上和晚上,每个人在学校喝的都是一小碗稀饭,中午水煮白菜和一个窝窝头。上初中和高中时期都是半天劳动,半天学习。”武新荣说,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好多人家庭都无力供养一个学生,而她硬是在父亲的支持下,读完了高中。

1969年,武新荣在亲戚的介绍下,嫁到了米庙镇关庙村,同年3月,关庙村两委干部常福西和关庙小学常聚元老师跑到她家动员她到关庙小学教书,而她也被推荐为民办教师。并且还在关庙村驻村干部陆海清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社会很缺老师,我这个老高中生就是那时候很有学问的人。”武新荣说,她这民办教师一干就是近30年,说起来又是一把辛酸泪。当时的教学条件差,学生上学用的课桌都是自己带着学生用泥土、树枝和土坯垒的,然后在桌面上用泥巴抹平,再去邻村的石灰窑捡一些碎石灰粉把桌面抹成白色的,这就是一个崭新的课桌。上课时更不如现在,一块黑板两支粉笔加上一张嘴,就是老师的全部教学工具。

武新荣感慨地说,民办教师工资微薄,生活清苦,她刚上班时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杂费是5角,她的工资是一月3元钱。

武新荣说,由于工资低,有些民办教师无法养家糊口,很多中途掉队了,而她依然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岗位。她说她不舍得孩子们那一双双对知识渴望的眼睛,更盼着有朝一日能够“翻身”转正。直到1998年,她通过选招考试成为一名正式教师。

知识改变命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武新荣也时常感觉自己上学时学习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期间她经常请教年轻教师,并进修学习,还曾在职在教师进修学校进修三年,拿到了中师毕业证,也为她转为正式教师作了铺垫。

2004年7月,武新荣光荣退休了。从事教育工作35年来,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

如今,再次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武新荣感慨万千:“以前的校舍是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操场是晴天有灰、雨天有泥;现在的校舍都是平房教学楼、水泥硬化的操场,冬有取暖炉、夏有电风扇。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教育、重视孩子们的成长,‘两免一补’、营养餐、贫困生补助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特别是我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后,乡里的孩子有了像大城市一样的教学硬件条件和环境。”

“现在的孩子们都赶上好时候了,真幸福,希望他们都能把握好现在优良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将来都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武新荣感慨万分。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俊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