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简报对我市重点工业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举行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汝州市第三十五届物资交流大会公告图片新闻“牛倌”卢彦超的“致富经”用奉献回报党的栽培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62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0-17

用奉献回报党的栽培

—————记我市退休老干部叶孟欣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0月15日,在市城垣中路一所古朴的小院内,一抹金色暖阳洒在斑驳的院墙上,淡淡的,暖暖的。

院内静静地,只有屋内的老式钟表滴滴答答地响着。在院子中央,一位老者正戴着老花镜翻看一本本已经泛黄的老照片。他一边看,一边小心翼翼地拿手中的棉布轻轻地擦拭,望着老照片回想自己那些曾经奋斗过的岁月,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合上了相册愣了愣神儿,转身,同身边忙碌的老伴儿张淑玲说道,“咱们都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人,自小生活艰苦,可以说全靠党和政府的培养,一步步才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虽说现在咱们都退休多年,但我一直对党心怀感恩,时刻用‘忠诚’来规范自己的行动,用‘奉献’来回报党的栽培!”

说话的人叫叶孟欣,今年70岁了,熟悉他的人都习惯称呼他“老叶”。由于早年曾经当过兵,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虽已退伍几十载,但他说话、办事至今仍保有军人严谨、雷厉风行的作风。老叶身材清瘦,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走起路来依旧虎虎生风。“老叶绝对地好人,工作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生活中乐于助人,你有啥事交代给他,准能放一百个心!”由于叶孟欣为人办事认真,待人真诚,提起他只要是认识的人没有不交口称赞的。

不过大家都知道老叶有个“毛病”,就是耳朵背,跟他说话需要大声他才能听见。其实,耳背是因为他年轻时在原临汝县机械厂工作,天天“沉浸”在一线,与机器打交道时落下的病根。

忆往昔 不负党和组织的培养

1949年5月,老叶出生在城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9年,(高中毕业后)在中苏交恶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他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参军,义无反顾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期间,由于他军事训练成绩突出,还多次受到连、营里的嘉奖,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复员后,叶孟欣又来到当时豫西地区最大的工科大学———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学习。毕业被分配到了临汝县机械厂工作。历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在任期间,他带领职工试制成功了小麦播种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填补了我市农业机械的空白。由于生产的农药喷雾器质量好、操作方便,还畅销河南十多个地市,产品供不应求。

1983年,叶孟欣经组织安排,任临汝县轻工业局局长。当时单位给他配有专车,但为了节省开支,他经常骑着自行车深入系统内十多个单位调研走访,并打破当时的大锅饭制度,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不同形式的企业管理体制,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积极性。1984年,由于他所在的轻工系统扭亏为盈,实现利润九万多元,他个人还被临汝县政府记一等功一次。

1987年,叶孟欣又受党组织的委派,到汝南筹建汝州第一火电厂。任职期间,他抓质量、促进度、保安全、搞协调,同指挥部成员一道,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任务。

提起过去,老叶说,“我大半辈子奋斗在汝州的工业战线上,虽然可以有更好的发展,但我的专业不能丢,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扎根一线,不辜负党组织和人民。”工作中,他勤奋、投入,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时常受到表扬。但在生活中提起他,至今老伴儿张淑玲还时常“数落”他。“老叶在外人眼里是个能干的人,但在家里却是个‘门外汉’,年轻时因为工作他很少顾及到家庭,家里的里里外外全靠我独自张罗,当时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好俩儿子,那些年我作的难真是不敢想!”至今张淑玲还记得,80年代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里,当时还在机械厂工作的叶孟欣时常吃、住在车间厂里,时常一个月也顾不上回家一次。以至于有次他回家时,看到小儿子在门口玩,想赶紧跑过去抱抱,没想孩子小又不常见他,竟然不认识他了,被他抱起后就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一个寒冬的夜里,小儿子才几个月大时,突发高烧后抽搐,张淑玲只能把刚3岁的大儿子独自锁在家里,紧急抱着小儿子到了县医院,并托人帮忙联系丈夫,没想到由于当时有任务走不开,叶孟欣到第二天下午才赶回去,万幸儿子的病已没有大碍。

话发展 翻天覆地变化说不完

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老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说,新中国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对党越来越感到亲切、愈发忠诚。退休以后,更要发挥正能量。”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提起现在的生活,老叶连用了几个“不敢想”。他说,“远的不说,就说说咱们汝州的发展,你看看现在市区处处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环境宜人。街头游园、公园随处可见,如今在家门口不用出远门就有的看、有的玩。提起以前,刚解放时大家出行大多靠步行,当时亲戚到洛一高上学,需要从汝州步行到洛阳。如今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别提城区还有6条公交线路免费,生活真是越来越幸福了。”

“作为地地道道的老汝州人,大学毕业后就没离开过家乡,一直奋斗在汝州的工业战线上,亲历了家乡的发展,更是切身感受到了汝州的沧桑巨变。现在,汝州的天蓝了、水绿了,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在感慨从前度过的艰苦日子的时候,我们这些与新中国同龄的‘70后’,更感恩于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为身为一名汝州人而自豪。”提起如今汝州的变化,老叶激动地说。

展未来 不忘初心尽己所能挥洒余热

老叶入党50多年来,始终用奉献诠释着忠诚与担当,用行动践行入党初心。

2012年,看到我市招聘社会法官后,闲不住的他,又通过考试志愿参与到了社会法庭民事纠纷调解工作中。2011年,洗耳河街道七里村一村民把一千多斤玉米卖给当地一家玉米加工厂。工厂老板迟迟不付粮款。村民两年多了也没拿到卖粮钱。无奈到洗耳河街道社会法庭求助,老叶仔细询问情况后,二话没说,和同事们一起步行一个多小时找到了欠款老板。经过摆实事、讲利害、耐心调解,工厂老板终于同意付款。第二天该村民如数拿到一千多元钱后,不胜感激,执意请他及同事吃饭,被他们婉拒了。几年来,像这样深入实际、公平公正调解的婚姻、财产等民事纠纷数十起,老叶受到当事人的好评。

平时,老叶还利用空闲时间经常考察走访,创作了“喜看今日新汝州”“走进中大街”等宣传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纪实文章在《今日汝州》报纸发表,为宣传我市大发展新成就发挥了正能量。

“祖国风雨七十年,我目睹了民富国强繁荣昌盛,亲历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受身边的幸福生活,真的感慨万千。”采访的最后老叶说,“看到眼前的一切,我深感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伟大,深感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优越,深感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党员,尽管年纪越来越大,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余热,为汝州的发展贡献终生!”

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伟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