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简报对我市重点工业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举行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汝州市第三十五届物资交流大会公告图片新闻“牛倌”卢彦超的“致富经”用奉献回报党的栽培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62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0-17

“牛倌”卢彦超的“致富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为什么要买头母牛,再买头小牛呢?”

“因为效益高、见利快。”

近日,在寄料镇磨石村村民卢彦超的天然牛场里,卢彦超和妻子正向记者们介绍他近几年养牛得出的经验。“我买的两头牛都是繁殖牛。你想啊,这两头牛都会长,母牛长大了可以生小牛,小牛长大了可以卖,虽然买时的价格会高一点,但收益会大一点……”说起养牛,卢彦超就有说不完的话。

卢彦超今年36岁,家有6口人,全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两个孩子正处于教育阶段。早年,卢彦超与妻子在外打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还算舒坦。近几年,他的父亲患长期慢性病,2016年7月在家铡草时疏忽大意切断了手指,加上年龄大,他父亲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卢彦超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他和妻子商量后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机会,回家担任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卢彦超和妻子回到家后,两人一度在家务农。渐渐地,他俩发现仅靠务农挣的钱不够负担起父母治病和两个正在上学孩子的费用。一时间,全家的生活陷入困顿,他们也进入到了贫困户的行列。但是卢彦超想到自己还年轻,还有大把的力气肯定还能干点什么,他“盯”上了自家房子西边的小院子和一个废弃的打麦场。“虽然磨石村椅子圈组位于磨石村最偏僻处,距离村部2公里多,距离乡道4公里,土地贫瘠,荒山较多,不适合经商、搞种植业,但是我可以搞养殖业啊,正好我父亲也有养牛的经验。”于是卢彦超就大胆地做出了搞养殖业的决定。

2017年2月,卢彦超利用在外打工攒的和向亲戚朋友借的钱购买了6头成年牛,在家里西边的小院子里开始了养殖。紧接着村里就有人对卢彦超提建议:反正你也出不去打工了,要养还不如多养几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卢彦超为此算是吃不下去饭,也睡不好觉,最后咬咬牙一狠心,同年5月份又从亲戚朋友处多方筹集了几万元建成了一个能容纳20多头牛的牛舍,又购买了7头牛。就这样,在父亲的指导下发展起了养牛业。由于卢彦超的父亲有养牛的经验,刚开始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没想到到了年底,牛也没有卖出去,储草储料也拿不出钱,这可愁坏了卢彦超一家人。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认为卢彦超这样的年龄正是在外打拼的黄金时期,不管什么原因回来了,还能坚守这份对养殖业的执着;每天重复着又脏又累的工作,面对臭熏熏的牛粪也不抱怨,应该大力鼓励支持。

于是他们来到了卢彦超家,为他带来了“真金白银”。“我没想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得知我家遇到了困难,赶紧根据我的情况,通过多方申请,联系到市里边的金融系统为我办理了3万元的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本来我家养牛就借了亲戚朋友那么多钱了,如果不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这钱算是全砸我手里了。”卢彦超说。

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卢彦超度过了这次困难,逐步稳定了下来。2018年8月,卢彦超卖了两头小牛犊,价值两万多元,赚到了他养殖业的第一桶金。就这样,他碰到有想买牛的他就卖一只,再买一只。买买卖卖,卡着13头牛这个数,来回循环。“我不仅卡着这个数去卖,我还根据季节摸索出了什么时候买牛、什么时候卖牛。你像耕地牛,在春天的时候需要耕地,这时候会干活的牛就比较好卖。秋天冬天了,都是买小牛,去育肥。而且我对饲料也严格把关,精粗搭配,保证牛‘吃得好’‘育肥快’,这样也能卖上好价钱。”卢彦超言语中颇有心得。

对于以后发展,卢彦超也是充满信心。他说:“养牛前期,投资借钱比较多,养殖时间短,有些经验不足,等还清借款、经验再丰富些,计划再建一座能容纳100余头的养牛场,壮大规模。到时候把村里的村民带动起来,一起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亚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