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正在石家庄地区英语学习班学习,县里给我打来电话,叫我马上回去开会。回去以后,我们县领导和地区的领导都坐在一个会议室,谈一个技术引进的事情。进了会议室,我就发现有一个“当兵的”坐在我对面。他年纪不大,一身旧军装,穿得很土,脚上穿个大头鞋,活像个部队炊事班的班长。我很奇怪,怎么有个当兵的来参加我们的会议?
我就问坐在我旁边的地区徐副专员:“那个当兵的是谁呀?”
徐副专员说:“这是习仲勋同志的儿子习近平,到你们县来当副书记。”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当兵的”就是习近平。
近平当时任县委副书记,在工作上受县委冯国强书记的领导。我们县领导班子的同志知道近平是大干部的儿子后,当时有一位副县长就说:“中央大官的子弟,我们怎么相处?”
近平自己很注意,他不希望因为这个和大家产生隔阂。在正定,那时候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共用一个食堂,我们在食堂打饭,不管职务大小,都按照先来后到排队,打完饭以后,大家就在院里的大石灰板上吃饭,蹲着吃,边吃边聊,哪个干部都不搞特殊。近平从中央军委办公厅到正定来,“入乡随俗”,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从那次见面以后,我们在一起工作,很快也就熟悉了。近平刚到正定的时候不满29岁,我比他大十几岁。虽然年纪相差很大,但我们思想上比较一致,平时很谈得来。
1983年,我到省里以后,冯书记也调到地区工作,近平担任县委书记。他是正定县的第十任县委书记,也是最年轻、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任县委书记。
虽然年纪轻轻就当了这么重要的官,但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火,也从来没有见他跟谁拍过桌子、瞪过眼睛,他一向都非常和气,平易近人,这让同志们都感到很亲切。他本来就是这么一个人,从来就是这个样子。跟他在一起相处,我从不觉得拘束。
有一次开会,我跟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聊天,他跟我讲,习近平刚决定从中央机关到正定来的时候,本来想从基层干起,当个公社党委书记,但当时省委组织部考虑到,从中央下来的干部安排得太低也不行,就让他当正定县委副书记了。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刚来正定的时候,分管哪些工作?请谈一谈他刚接手工作时,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
王幼辉:近平到正定以后,精神文明建设是他分管的工作内容之一。在这方面,他干了很多实事,其中之一就是公路治理问题。
正定县是个交通四通八达的地方,从这里到无极、石家庄、沧州,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多,但是那时的公路非常脏乱差。社员经常在公路上占地堆粪、晒麦子,汽车就只好绕着走。还有人为了铺设管子浇地,就在公路上挖沟。路边的私搭乱建也很严重,有很多破破烂烂的小棚子、小店,缺乏管理。还有,路边的树木也被人盗伐了不少。公路疏于治理,长期处于这种乱象,由此导致的交通事故很多。
近平为了抓好公路治理,动员各个部门,包括农业、商业、公安等系统,督促四大班子齐抓共管。他持续抓了一年多,公路上的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一直持续很多年脏乱差的公路,近平一来总算给弄干净了。
采访组:您当时是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对于农业大县正定来说,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应该是县里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同志当年和您一起配合工作的时候一定很多吧?
王幼辉:是的,我们两个工作上配合很多,经常在一起谈工作,也经常一起下乡。正定县当时有25个公社、220多个大队,近平对我说:“你在正定待了那么长时间,又是学农的,肯定跑遍全县了。”我确实对情况比较熟悉,所以近平下乡,就经常和我结伴同行。
县委当时有吉普车,但近平跟我讲:“咱们还是骑自行车下去好,这样可以多看看。”
这样,我们平时基本都是骑自行车下乡。出发前,近平嘱咐我说:“咱们下去,你还是不要提我父亲的名字,就说我是复员军人,来当副书记就行了。”
近平当时考虑到,工作是工作,和个人背景是两码事。实实在在干好手头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如果工作做得不咋样,别人知道自己是高干子弟,反而会看低自己。
我们骑自行车下乡,随走随看,主要是看庄稼长势。到了公社,就向公社抓生产的主任了解情况;到了大队,就向大队抓生产的干部了解情况。近平在乡下调查的时候,除了问生产以外,还经常问社员家里的情况。他很喜欢和老百姓聊一些家常话,大家都觉得他这个人很随和,很亲切。后来,据当时县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闰书章告诉我,近平在正定短短3年内,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所有公社、所有大队。
我们一般在公社吃饭。近平很自律,到了大队,他都会吃“派饭”,吃完之后抹抹嘴,说声“谢谢”,按照规定交半斤粮票,再交1毛5分钱。下午继续走乡串村工作。
有一次,我们到东权城公社下乡,吃饭时,有5个公社书记,还有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那天的菜也很简单,有一盘猪耳朵、一盘拌豆腐,这么多人吃这两个菜。主食就是一人一碗面条。东权城公社书记还拿出一瓶酒来给大家喝,近平一口也没喝。吃完饭以后,近平自掏腰包请客,拿出10块钱给了那位公社书记。公社书记笑笑说:“这些饭哪里用得着10块钱?我还倒赚几块钱。”
采访组:请您具体讲一讲,习近平同志当年是怎样摘掉正定“高产穷县”帽子的?
王幼辉: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本上我们全县的领导干部以及20多个公社书记都抓农业工作,“单打一”。至少我参加的多数会议,主题就是农业。我本人是专抓农业的,在正定县工作了26年。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正定的农业,在全省都是出了名的。
我们正定县有45万人,种了30万亩粮食。那个时候,省里提出“500斤过黄河,800斤跨长江”。我们是全省第一个“跨长江”的县,还写了一本《渡江记》的小册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