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
明朝定鼎之初,兴屯田之政,在全国大面积开展军屯工作。目前汝州文化研究者大多认定:明初,汝州及所辖各县成为军屯之区,设立有军事机构———汝州卫,在守城待战的同时,管理整个军屯工作,而且当时伊王还在今小屯镇的长营村设有听政楼(有碑文记载),坐镇问政,处理军屯事务。照此理解,当年汝州卫和伊王府好像是一回事。然笔者近期在整理汝州旧志过程中,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又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当年的伊王府和汝州卫,事实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明代在各地的军屯,有两种类型。一是藩封军屯,也就是明朝建立后,为了监督各地方官吏,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这些藩王便在封地实行军屯,自收自支,以供其花销。二是卫所军屯。《明史·卷九十·兵二·卫所》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这些卫所在执行守城备战的同时,组织军屯,所得粮食除自给外,上缴国库。
而在当时汝州的情况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封第二十五子彝为伊王,在河南府治洛阳建立了伊王府。正如据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立的长营碑文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封第二十五子彝为伊王,岁禄两千石。高皇御左顺门谕指挥葛川先于河南500里内屯种多种小麦,以便家口就食。葛川遂奉命于汝州、襄城、鲁山、郏、叶等处屯种。当时全国各地的藩王都设有护卫部队,保护藩王的安全。伊王府设有洛阳中护卫指挥使司(简称洛阳中护卫),为伊王的“羽林军”,汝州一带的军屯都属洛阳中护卫管辖。据《明太祖实录》载,朱元璋为伊王设置“洛阳中护卫指挥使司于南阳汝州”。成化《河南总志·第一卷·诸王府》也记载,明成化年间伊王的洛阳中护卫在“本府东”。可见当时的洛阳中护卫应该能确定设在汝州。
直到明永乐六年(1408),伊王彝之藩洛阳。但“王好武,不乐居宫中,时时挟弹露剑,驰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击之。髡裸男女以为笑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袭封伊王典楧获罪被废,被降为庶民。乾隆《汝州续志》云:“嘉靖四十三年,典楧罪废国除,降封郡王,移驻汝,曰方城王。”这样,洛阳中护卫随之废除,改置汝州卫,其指挥使司设在汝州城内,接替原来的洛阳中护卫管辖军屯工作。正如《明史稿·兵志》所云:“河南都司旧有洛阳中护卫,后并汝州卫。”据《明世宗实录》载,洛阳中护卫废除后,“正额存留,守御宿卫……余发洛阳县收籍编入图甲,纳办粮差”。其结果护卫军士大部分都被地方官府接收,编入里甲,成为纳粮办差的普通民众。而其存留下的正额军士在此事件之后,改属汝州卫管辖。
进入清代,汝州卫仍然存在,职责同明代,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朝廷下令撤销卫所,汝州卫随之撤销,其原来所属各屯、营并入汝州,由汝州管辖。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汝州的军屯工作,应该先是明初(1391年)成为伊王府的军屯基地,在汝州设置洛阳中护卫,当时伊王曾在今小屯镇长营村设立伊王办公机构———听政楼,处理军屯事务。但170多年后,伊王被废,洛阳中护卫随之撤销。而后才设立汝州卫,既执行军务,又负责军屯事务。又隔了90多年,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被撤销,汝州卫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