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弘宝一念天青明清时期汝州的军屯机构奏响夏日清晨的乐章没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读(五十四)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1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8-06

问道弘宝一念天青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晓伟

山岚中,风吹发乱,衣袂飞扬。猎猎风中,两位汝瓷大师迎风大声唱。

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想怎样唱,就怎样唱。一开口,箕山之风就悉数采摘了去,蓝天白云就悉数摘了去,历史就悉数摘了去,跨越时空,寄送远方。

结伴而行,寂寞穿行,路在脚下,往前走,穿过去,得见窑火,得见那蓝色的精灵。

王振芳与范随州用心血和汗水,在汝瓷上抒写着蓝天白云的明亮色彩,在汝瓷的历史时空里驰骋前路,无惧无畏,铿锵前行。

王振芳与范随州,汝瓷界执牛耳之人;汝瓷的灵气滋生了他们不卑不亢,一以贯之的秉性,一双巧手令多少素坯华彩四溢,博人眼球。

素履之往青瓷为开

一瓷一世界,一山一美景。汝州为瓷都,大峪有“弘宝”。

他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7月20日,汝州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基地在地处大峪镇大红寨的省级地质公园的弘宝汝瓷文化园揭牌,30余名嘉宾与中国陶瓷工艺大师、弘宝汝瓷技术总监范随州及其夫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王振芳女士对话,现场体验、感受泥与火淬炼的艺术魅力。

以文为媒、以瓷会友,让文学艺术和汝瓷技艺交相辉映,让作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汝瓷文化,体验汝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范随州不仅是陶瓷工艺大师,还是饱读诗书之人。说起汝瓷,大师语重心长:制作汝瓷,需融入科技文化、哲学元素,还要植入新的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汝瓷有机结合、有效统一,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有机载体。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范随州认为:任何成就的取得必属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要想在汝瓷传承中取得成就,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以贯之,执念天青。

弘宝汝瓷文化园,是河南弘宝汝瓷坊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集科研、展示、观摩、研学、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建设有国内目前唯一的艺术陶瓷领域院士工作站。今年6月,园区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中小学专项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弘宝汝瓷已有20余年历史,拥有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近200项,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3项,其系列产品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弘宝斋”商标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如此宏大的弘宝,得益于两位大师植根于传统而不拘泥于古人,真正的大家风范。

白露为霜一苇以航

上善若水,至美为汝;苍穹之美,天青为瓷。

范随州大师从事汝瓷研究与实践三十余年,文化素养深厚,理论基础扎实,技艺精湛娴熟。其艺术风格洒脱、跳跃、不拘一格,有汇天下良工精华,集天下名窑大成之襟怀,极具大家风范。

近年来,他的《传承汝瓷文化需弘扬官窑精神》等十余篇论文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并应邀到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其作品先后荣获中国五大名窑名瓷作品展评会金奖、全国陶瓷设计创新评比传统瓷金奖、第二届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新精品展“大地奖”银奖、“河南之星”设计大赛金奖等60余项大奖。

受行业所托,范随州联合其他专家领衔起草了《汝瓷国家标准》,并于2009年由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从此,汝瓷质量的好与次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能为行业做点事,我苦点累点都开心”。

范随州的夫人王振芳女士,对汝瓷的研究及烧制则更为精通。

作为大师级汝瓷人,王振芳始终秉承“做精工艺,做足文化”的理念,作品植根汝瓷传统文化,融合当代主流审美意识,于清丽中凸显灵动,于淡雅中彰显王者之气,思想与艺术并重,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艺术界、收藏界好评。

这些年来,王振芳的作品先后荣获中国首届五大名窑名瓷作品展评会金奖、“闽龙杯”全国陶瓷作品大赛特等奖,河南省工艺美术珍品奖,“河南之星”设计大赛金奖等百余项大奖,并被指定为中华首届海峡两岸民族文化高峰论坛、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四届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贵宾礼品。

王振芳被誉为“瓷坛女杰”,撰写的《汝瓷的文化性格》《从文化视角解读国粹》等10余篇论文、专著先后在国内外报纸杂志上发表、出版。其与丈夫合著的汝瓷文化专著《认识汝窑》集学术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优秀的中华陶瓷文化,弘扬了中华文明,向世人展示了汝瓷的惊世之美。专著《宇宙系列与汝瓷对话》更是引起了业界的共鸣。

和泥巴打交道也许没有风景,但从中攫取出的创意、境界、成就和乐趣,使两位大师已成为制瓷业一道亮丽的风景。

木铎有心薪火相传

“丁丁淙淙”“丁丁淙淙”……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溅出的脆响,俨然窑神女纤手叩击玉磬发出的遗音,好似岁月的风铃摇出的颤音,恰似虔诚的信徒敲击钵鱼奏出的音韵;更似清澈的山泉滴落玉石的声音。

那一刻,在汝瓷的故乡———汝州的弘宝汝窑旁,我屏气静听着釉料开片的声音。那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美妙的音乐。在那个熏风和煦的上午,三生有幸的我刚好赶上了开窑的时刻。“开窑啦———”范随州幸福而又颤栗的声音被插上了风的翅膀,袅袅飞翔在窑场上空。

一架汝瓷被推出窑口,接着就响起那宛若天籁的开片声。“丁丁淙淙”“丁丁淙淙”,那是青瓷精灵跃入人间时发出的呐喊,那是千年汝瓷焕发青春时的喜号,那是传统音符重现人间的宣言。

那一刻,我被这玄妙无穷的音乐陶醉了,倾听着那时缓时急、时疏时密、时高时低的天籁之音,我的心被这绝尘的遗响擦拭得清澈明亮。

我醉了,展厅内博物架上的“荷花碗”“玄纹樽”“荷叶口瓶”“三个和尚”等汝瓷精品,在灯光下呈现出古朴、典雅、凝静、大气的神态,我的耳畔再次响起了汝瓷开片的声音。

———我,心中空明无尘,仿佛被融入了禅境。

让作品说话。两位大师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范随州说,曾经有观点从市场的角度指出:作品在前,作者在后。认为只要作品好,作者怎么样并不重要。这种说法比较切合钱钟书的“蛋鸡”理论———如果你觉得蛋好吃,何必要看生蛋的鸡长什么样子?但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讲,人与艺是成正比的,甚至前者更重要。弘一法师、林散之等诸多名家对此都有论述,常言中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等说法,无一不诠释着这一观念。

范随州认为,细节是了解一个人的关键。面对关于“如何与汝瓷结缘”的问题时,他毫不掩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句极为普通的话,展现了他的真诚至极。范随州还有一个比较淡然的观点:人生与艺术都是一个圆,人一无所有来到这个世界,最终一无所有离开;艺术从没有到不断地增加,再到不断地精简。二者在这个圆上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须往前走,不能回头、停滞。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执念,范随州一直奉行着“不与人争,做好自己”的儒家中庸之道,始终保持低调的行事作风。执着、真诚的范随州为自己明确了一个定位:给自己绑上一块石头,沉入艺术之海,全心全意、默默无闻地去做,不在乎今天的获取,也不在乎明天的达到,只坚信付出终有回报。

范随州、王振芳常常自问,“我们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我们能为汝瓷奉献点什么?”为了汝瓷的未来,为了追寻心中的汝瓷梦,他们一直在默默地为汝瓷的发扬光大奉献智慧,为博大精深的汝瓷文化谱写一曲光辉灿烂的乐章。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