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剌湾村特色加工业扶贫基地内一派忙碌景象
7月的一天下午,在太阳的炙烤下,王寨乡大剌湾村的街道上格外炎热,村头燕子河旁的树林,成了村民纳凉娱乐的好去处,村民们架上音响、拉着二胡唱起了本地戏,引来群众的阵阵叫好声。
今年67岁的王满是大剌湾村的贫困户,她正坐在人群中一边看戏一边做活,不时被表演逗得哈哈大笑,旁边小推车里坐着她的小外孙。
几年前,王满丈夫去世后,她的身体一直不好,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体力活。精神和病痛的双重折磨,让她的情绪非常低落。“感觉自己很没用,什么也做不了。”王满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2017年10月,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下,汝州市大剌湾村特色加工业扶贫基地建成,“扶贫基地”以“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使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使贫困家庭稳定增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在扶贫基地工作的这两年,我变化很大。感觉自己能挣钱、还有用,干活的时候还能和大家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精神头也好多了。”王满说。“最主要是扶贫车间的工作时间很灵活,做鞋面活,在车间做可以,在家里做也可以。你看,今天我就把这些活都拿到河边来做,活做了,还能带孩子,还能看看戏。”王满乐呵呵地说。
张超强,是大剌湾村特色加工业扶贫基地的负责人,今年30岁。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和姐姐、姐夫一起在家里办起了鞋面加工坊。因为姐夫唐向磊以前在洛阳市偃师市的一家大型鞋厂打过工,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积累,所以工厂开办得比较顺利。
“刚开始,我们在自己家里做加工,那时候大概有30多台机器,规模比较小,而且也只是单一的加工鞋面。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抓住机遇,扩大了规模,在2017年7月20日,注册成立了汝州市超强鞋业有限公司。”张超强说。
“我们扶贫基地最大的特点,就是上班时间非常自由,随时来随时干活,家里有事就可以走,工资是计件发放的。”唐向磊主要负责公司的生产业务。
“自从全市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们公司也是借助了扶贫政策的东风。”2018年元旦,汝州市超强鞋业有限公司入驻汝州市大剌湾特色加工业扶贫基地后,积极吸收贫困群众参与车间务工,按照时间自由、计件式结算的工资结算方法,贫困群众可在车间使用加工机器务工创收,也可将鞋类、衣服原料带回家加工创收,工作生活两不误,极大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实现“门口就业真好,兼顾庄稼老小”。
“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有了这个扶贫基地,我这个60多岁的人,在家门口一个月还能挣一千多块,感觉以后的生活也更有奔头了。”王满高兴地说。
张超强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又扩大了规模,不光加工鞋面,还生产成品鞋,也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同时,又增加了服饰类的生产加工,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国家。截至目前,公司有各种机械设备106台,用工量能达到114人,其中贫困群众42人,低保及残疾群众11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
对扶贫基地未来的发展,张超强说:下一步,公司计划注册商标,做自己的品牌商标今年4月份已提交申请,预计年底或明年初可注册完成。还会继续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力争年底经常性用工达到150人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数量达到50人以上。继续扩大销售渠道,形成零售、批发、跨境电商等完整销售链,加大并稳固出货量。继续扩大带动辐射范围,力争年底代加工点达到4~7个,提供就业岗位120~150个。待销售渠道稳定后,我们还会引进鞋底加工机,形成自有品牌整鞋加工。
据了解,现在的大剌湾特色加工业扶贫基地还带动辐射王寨乡和蟒川镇等多处代加工点,其中十字路村加工点有缝纫机设备30台,人员48人;滕店村加工点有缝纫机设备16台,人员26人。
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乐义 黄耀辉 实习记者 薛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