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线、预装、贴网、穿壳、焊线、扣盖……”6月27日,在大峪镇下焦新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内,28岁的贫困户赵晓丽在耳机加工流水线上紧张而麻利地工作着。
提起这个工作,赵晓丽有点激动:“这都得感谢驻村工作队给我们引来这么好的项目,更要感谢咱市的扶贫好政策,有了这个好项目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就更足了!”而赵晓丽口中所说的好项目,就是前不久驻村工作队刚刚引回来的海之音耳机加工流水线。“别看这个项目小,我们能在家门口务工,不仅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能挣钱,忙了你去忙,闲了你就来上班,两不误,好嘞很。”说起这个耳机加工点的好处,赵晓丽笑得合不拢嘴。
赵晓丽说,她家共6口人,自己的公公婆婆身体都不是很好,不能做出力的活,她的丈夫王建功两年前因右腿骨折后就没有再出去打工,一直在村子周边做些零工。她们两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5岁,目前都在下焦教学点上学,如今她家都搬到了下焦新村,每天两个孩子都要步行2公里多的山路去学校,有时天气不好时她会骑车或步行送他们上下学。所有这些状况都不允许她再外出打工,而家里的开支却让她发愁。
“从4月30日,耳机流水线建起来的第一天,我就来上班了,刚开始做不熟悉,做得也慢,5月份才做了16天,6月12日可发工资了,发了525元。”赵晓丽说,她们的工资是上打下,发得很及时,如果自己家里事情不多,一个月上满勤的话,最少能发1000多元。“别看这1000多,顾住全家一个月的生活开支完全没问题。”赵晓丽高兴地说。
“这仅仅是刚开始,她们做得还都不熟练,如果做得熟练、手头快、质量高,一个月拿2000多块钱都不是问题。”在一旁验收耳机质量的冯彩娟接过话茬。
冯彩娟是这个加工点的负责人,结婚后由于在家不好找工作,她先后到过苏州电子厂和郑州富士康打工5年,去年6月份,下焦村贫困群众搬迁至新村后,村两委鼓励村民发展个体经济,她就响应号召开始创业。后来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她到大峪镇西范庄村的海之音耳机加工车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培训。“我以前在外地打工一直都是做手机的,在这方面有经验,公司的老板看我学习快、工作认真,所以这个加工点建起来后就让我当这里的负责人。”冯彩娟说,目前,这条耳机加工流水线上先后共16个人在此务工,除了她以外,其他人员都是贫困户,来这里务工的人员也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能做都会让她们来。
冯彩娟说,她们加工点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上个月陈秀妮做得最多,上了27天班,发了1003元,年近70岁的焦翠做得最少,6天发了55元。下一步她准备在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同时还准备多招一些人,再上一条生产线,将来规模扩大后还考虑再建一个扶贫车间,让更多的贫困人员来此务工,带动更多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融媒体中心记者于俊鸽 黄耀辉 宋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