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的声音不绝于耳,坐在电脑旁的李彦典双手快速地敲击着键盘,不时用右手晃动鼠标,接收一个个订单,左边的打印机吱吱打印出一长溜的收货地址。旁边的空地上,5名工人正在忙着分拣包装寄送的月饼。这就是31岁的李彦典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
有时候太累了,他也会走到房间外望望对面郁郁葱葱的大山,只有此时他才觉得自己是真的回到了家乡。已经做了11年电商的他,一忙起来就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
2008年,一直在苏州打工的李彦典开始转行自己做小老板。“当时做电商的人很少,我发现了这个先机,就在苏州租了一个三室两厅的民房做淘宝。那时候在淘宝网卖东西,根本不需要产品的什么认证信息,网店也不需要装修什么的,随便用手机拍个产品图片放上去,就有人买。电商刚开始,真的市场很大。”李彦典回忆说。
虽然市场潜力很大,但做电商还是遇到不少困难。那时候他在苏州打工,一个月工资不到1500元,自己刚开始做电商,没有资金组织货源,同时大的生产厂家根本看不上刚起步的电商,就连小的生产厂家也不愿和他们合作。所以货源问题一直困扰着早期电商的发展。
脑子灵活、善于思考的李彦典从几千元的资金做起,以做服装和化妆品为主,经过两三年的发展,他的淘宝店做到了全网的前五名。正是他的突出业绩,2012年的时候,当地有一个“淤泥坊”的化妆品生产商主动找到他给他供货,这是他合作的第一个大生产商。“那时候,我一个月可以净赚四五千元,比打工工资高多了,这让我越来越喜欢这种白领式的挣钱门路。”
2014年,随着开淘宝店、天猫店人数的暴增,电商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经过市场考察,李彦典发现农产品经销成为电商新的发展趋向。在苏州做了6年电商的他,毅然决定回到老家陵头镇李窑村经营农产品。
地处陵头镇北部深山区的李窑村,周围有着广阔的农产品生产来源。山里生产的红李、青皮核桃、红薯都成了他手中的抢手货,镇里有两家生产传统月饼的食品厂,在他的电商平台一推广,也很快成了“香饽饽”。
“山里的土特产虽然很多,但都不是规模化生产,根本不够我销售。”李彦典告诉记者,从每年的5月开始到年底,是电商生意的销售旺季,仅红薯一个品种,他的7个网店每月就有6000单的销量,把附近村庄生产的红薯都卖光了,没有办法,还得从海南、开封等地调货。记者在他的店铺看到,月饼已逐渐进入销售旺季,店铺里堆满了等待分拣包装的月饼。“八月十五前的一个月,一天都要走两三千单,光分拣的工人都需要十几个人。”
如今,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仅李窑村经营电商的就有10余名村民,附近村民们生产的农特产品被他们“明争暗抢”。
“你电商生意做得这么好,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记者忍不住问道。
“最大的愿望是乡亲们能够在我的指导下发展规模种植,最好是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发展集体经济,让我的7个网店有啥可卖!”李彦典乐呵呵地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