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利
1
八团路口前段时间刚开了一家卤味店。
一次,儿子吵着要吃鸡腿,平时常去的那家店卖完了,我们便来到了这家新开的店。
“2个鸡腿10块8角。”卖鸡腿的小姑娘麻利地上称称完后,头也没抬地说。
老公顺口问了一句:“能优惠吗?”
“不能。”小姑娘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回说。
老公听完,默默地扫了二维码,付款后离开。刚走出小店,老公就断言这家店开不长。
我问为啥。老公说,这家店做生意太不和气。他拿我们常去的那家店对比说,咱平时去的那家店啥时候给过零头啊,要么给你抹了零头,要么给你再添点别的凑个整数。“也就现在扫码付款方便了点,要不然,他还真准备两毛钱找给我啊?”老公气鼓鼓地说。鉴于此,老公给这家店下了定论。
不能说老公武断,顾客买东西,在同等商品质量的前提下,消费体验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果购物体验不好,那也就怨不得顾客不买账了。
2
很多年前中大街路口有一家馄饨店,在东城门附近,这家店的生意算是最火爆的。5年前,在这家店的附近又出现了一个路边摊,很不起眼。
那时,我们去的最多的还是那家开了多年的老店。毕竟,吃了多年,还是喜欢那个味。
但慢慢地,老店的馄饨变了味。老公不喜欢吃香菜,老板总忘了这回事。有时,特意跟他交代了不要香菜,老板就一根菜也不放。白汤煮馄饨,色香味都没了原来的韵味,老公连吃了几次就不愿去了。
在光顾了一次那家路边摊后,老公成了这个小摊的常客。老板是个中年妇女,只一次就记住了老公的喜好。每次去吃,老板总是笑盈盈地拿出切得碎碎的韭菜,满面春风地说这是提前为不喜欢吃香菜的顾客准备好的。每次吃完,老板不管再忙,都要过来问问味道怎么样,期待下次再来等。在有限的交谈中,她很准确地捕捉到需要的信息,时不时地插上两句嘴,调侃一下生活的乐趣。一顿饭便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吃完了。
慢慢地,小小的路边摊越做越大,最初只有一个帐篷,慢慢变成了两个。后来,老板又盘下了路对面的一小间门面,现在门面已扩大成两开间上下两层。而那家盘踞了中大街路口多年的老店,人气一点点地下降。现
在,已经彻底失去了踪影。
3
原来单位楼下有家早餐店,几经易手,最后仍是关门大吉。记得有一次,这家店又换了新老板。想着尝鲜的我就走了进去。
现炸的油条,因为还没熟,我就坐在一张桌子上无聊地等着。等待的过程中,又来了一群人。
老板见状,麻利地擦桌子盛饭。言语行动间,“遇到大客户”的喜悦之情藏都藏不住。而我则被彻底晾在一边。直到那一群顾客的饭端上了桌,老板才把我的饭端上来。
这一番冷遇我自然和观望中的同事讲了一遍,大家伙一致表示,再也不光顾这家店了。没多久,这家店再换老板。
而盘踞在单位附近的另一家早餐店,据说也是经营多年。除了单位的同事时常光顾之外,附近的居民也都是这里的常客。店老板也是一个爽朗的中年妇女,超大的嗓门大老远都能听到她热情洋溢地跟人打招呼。除却吃饭,在这里闲着唠嗑的居民也为数不少。小小的早餐店,已不仅仅只是一家饭店,甚至经营成了一种情怀。
4
记得一个商界大咖说过一句话:做生意不能只看重有形资产,还要更看重无形资产。而这里的无形资产就是商业口碑。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道理虽然很多人都懂,但在实际行动中,能切实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口碑看不见、摸不着,他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要让顾客觉得商品物超所值。小小的一家店,可以没有大格局,但却不能缺少口碑意识。因为,一旦口碑倒台,离店铺关张也就不远了。不要小看口碑的力量,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是一个庞大到无以复加的基数。
对商家而言,商品是硬实力,口碑就是软实力。硬实力需要商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去提升,而软实力,则体现在点滴之间,细节之中。环境、服务、人员、体验……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却是支撑一个店铺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是用钱买不到的,而是需要用心去做。
如果你不想店铺关门,就检视一下自己,在同等商品质量的前提下,还有哪些软实力上的不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