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党申
看过《白蛇传》的人们都知道,有一条千年白蛇成精在杭州西湖旁和秀才许仙结成了恩爱夫妻,灵隐寺和尚法海多事施法将白蛇压在雷峰塔下,18年后,白蛇和许仙的儿子许士林中状元后祭拜雷峰塔下的母亲,上天怜起一片孝心,放了白蛇,让其母子团聚。
许士林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无据可考。清代汝州历史上却有一名进士叫甄士林,此人先做县令,后做学者,成为嘉庆年间的一代文化名人。据考证,甄士林是汝州市夏店镇甄家窑人。下面根据一些史料,从冰山一角介绍一下汝州进士甄士林,抛砖引玉。
清道光《直隶汝州志》选举卷举人篇中记载:甄士林,字拔秀,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举人。其进士篇中记载:甄士林,嘉庆十年乙丑科进士,汝州人,任山东平原县县令。
这是清代汝州志中能寻到的关于甄士林的官方记载。但说甄士林就是甄拔秀,与事实不符。
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甄家窑的故事。位于汝州市西北部玉羊山之阴的夏店镇甄家窑,原名耿家窑。清康熙年间,甄拔秀从洛邑石罢镇逃荒来到耿家窑,看到耿家窑山清水秀,就在此安家憩息,繁衍生息,从此,耿家窑变成了甄家窑,现在已传17代,子孙遍布夏店镇、临汝镇等地,有1000余口人。甄拔秀死后,葬在甄家窑,清乾隆三十一年,甄拔秀的子孙为他立祖碑纪念(有老坟碑)。这说明此时甄拔秀已故去,怎么可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中举。
故人不可能去中举,因此推断,甄士林不是甄拔秀。有可能是道光汝州志搞错了,张冠李戴,这也不足为奇,在那个骑毛驴、或步行跋山涉水收集信息的时代,编志者道听途说没有走进甄家窑也很有可能。
然而,志书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甄士林和甄拔秀之间有关系,可能是甄拔秀的后裔。
就此问题我曾求助山东平原县史志办主任张勇,他提供《民国续修平原县志》记载:甄士林汝州人,嘉庆十一年四月任平原县令,嘉庆十三年九月再任,嘉庆十三年十二月离任。这和道光《直隶汝州志》关于甄士林的记载前后吻合。
据清史档案记载:嘉庆十一年,汝州人甄士林任山东平原县令,因没有完成平原县人均三分一厘一毫地丁银征收任务,被护抚臣杨志信照例题参,降三级,戴罪征收。同年,经布政使百龄祥查,甄士林戴罪立功完成了9119.53两征收任务,照数全完结,储司库。为此,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等处地方都理营田兼提督节制全省军务臣吉纶,谨题请旨为甄士林开復。
又据嘉庆帝批阅奏章记载:《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嘉庆十五年。庚午。春。正月。丁丑(日)。又谕、官犯甄士林、因民欠漕米未完、畏避误运、加收斛面抵补、并滥责闹漕之张树桂一案,定拟发遣新疆。虽所收并未入己,案内张树桂因病身故,亦验无因伤致死等情,但究系浮收酿命,其咎甚重。所有刑部奏称甄士林妻兄范钋,具呈代为赎罪之处,著不准行。
综合以上有关史料和信息,可以大致为甄士林画一张像:甄士林,字毅庵,汝州人,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1788年)中举,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进士,第二甲88名。嘉庆十一年四月,甄士林任山东平原县县令,因没有按时完成朝廷地丁银9119.53两征收任务,被降三级,戴罪立功。嘉庆十三年九月,开復再任。嘉庆十五年春,因民欠漕米,加收斛面抵补,滥责闹漕草民张树桂,使张树桂死亡,刑部拟定将甄士林发遣新疆,其妻兄范某愿代为赎罪,著不准行。
甄士林去没去新疆,不得而知。但甄士林被罢官后,主讲于山东临清清源书院,开始致力于研究学问,并做《诗经音韵谱附章句解读一卷》,共五册,此书道光五年(1825年)种松书屋刻印,现存河南大学图书馆。甄士林官没有做好,反倒成为一名学者,倒也清闲自在,这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力讽刺。
如果甄士林是甄拔秀的后裔,从他中举的日期推测,他和甄拔秀相距120年左右,相错五到六代人,甄士林可能是甄拔秀的曾孙或玄孙。如果是曾孙代,有可能是甄询(甄大运之子);如果是玄孙代,可能是甄文云(甄魁之子、甄大定之孙)。因为这二人是监生出身,和甄士林文化程度相近。
令人遗憾的是,夏店镇甄家窑的甄氏家谱和老坟古碑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甄士林的名字,甄士林的身份成了不解之谜。
不过,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甄士林很有可能是汝州市夏店镇甄窑村甄拔秀的后裔。
近日有登封市学者撰书说甄士林是登封市甄家冇人,做过登封县令,这是无稽之谈,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