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城里的上班族们能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拥有一辆摩托车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别说有轿车了。”谈及建国70周年群众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住市区城垣新村、与共和国同龄的刘福生老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正如老人回忆所说,二十世纪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也开始进入私人家庭。到了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先进。动车、高铁让人到外地旅游易如反掌,日行千里变成了现实。再看看咱们居住的城市,市区道路拓宽,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坐在宽敞舒适的轿车里,看着日新月异、花团锦簇的市容,在享受快捷方便的现代交通同时,不得不感叹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7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交通工具已是花样繁多:在市区,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交通堵塞时有发生,高峰时期停车位一位难求。
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人们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
“几十年前,街上的汽车还很少,人们为了坐公共汽车或火车经常要走几里地。坐火车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到,更别说乘坐了。”谈起交通工具的变化,刘福生老人感慨不已。他说:上个世纪70年代,他刚刚参加工作,最想要的就是一辆自行车。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豪宅、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最多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
“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找对象都容易些。”刘福生说,当时大伙儿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乘公交车外,大多数都是骑自行车或步行。一般人对汽车是没有概念的,买车?那时连做梦都不敢想。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能骑上“永久”,就像如今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拥有一辆“凤凰”自行车,不亚于今天的“玛莎拉蒂”。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当时骑摩托车上街实在是太扎眼了,我可能是咱市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刘福生自豪地告诉记者,1990年,他花了两千多元买了一台嘉陵摩托车。“那时骑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好。”他笑着说,那时候我觉得生活很富足,现在看起来自己当时也太容易满足了。
从摩托车开始,如今咱们的出行方式大大改变了。
“今年年初,在咱市一家单位上班的大儿子花了十多万元买了一辆别克轿车,一到星期天,我们一家就开车到风穴寺、怪坡、马庙水库游玩。”像刘福生老人一家一样,不少人现在都是“有车一族”。如他所说:“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想想现在的幸福生活,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提起车来,老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我现在也想学开车,好带老伴儿出去玩。”说到此处,老人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
如老人所说,如今,自行车、摩托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家有轿车已司空见惯。市区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出租车、公交车更是方便了百姓的出行。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也“安”上了车轮。据交警部门统计,我市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达到近20万辆,而且仍在以飞快的速度增长着。
老人感慨地说:建国70年,生活大改观;“座驾”节节高,幸福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