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盖缺失存隐患数字城管保安全月季园新增75个非机动车停车位钟楼街道创文工作再升温要闻简报图片新闻九年纠纷今化解七旬老汉喜开怀蟒川镇张爱民坚持补鞋30多年:愿将这门手艺坚守下去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54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5-13

张爱民坚持补鞋30多年:愿将这门手艺坚守下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爱民在修鞋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生活也发生着巨变。机械化的生产模式不断压缩着手工匠人的生存空间,而一些老行当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实,诸如剃头、补鞋、修伞之类的老行当,代表的不仅是一代人的青葱岁月,更是一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在汝州浴池门口处有一家不起眼的小摊位,地上零零散散地摆放着和鞋有关的物件:补鞋机、工具箱、各种类型的线,当然更少不了散落在地上的几只待修补的鞋。只见补鞋的师傅系着围裙,坐在一把小矮凳上,一边不间断地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和等待补鞋的顾客聊着天。

“师傅,一共多少钱?”

“你这个就是有点开胶,给你上了点胶水,不用给啦!”

“那怎么好意思?”

“没关系的,我这里上点胶水都不收钱。来,你试试看行不行。”

补鞋的师傅名叫张爱民,今年52岁。“我从小就跟我哥学补鞋,早些年的时候就背个小箱子,到处走街串巷给人补鞋,后来就在这个地方稳定下来,不知不觉都30多年啦……”在张师傅补鞋的间隙,他慢慢地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原来,张爱民家中有五兄弟,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16岁时就早早地跟哥哥学习补鞋,贴补家用,如今已经是他补鞋的第36个年头了。“我们家大哥、二哥、三哥都修过鞋,可现在就我还在做这一行。”

补鞋匠,在很多人看来不是一份体面的活,觉得干这行又累又脏,可在张爱民眼中,这却是他养家的手艺,他一点都不看轻自己。张爱民说,最开始他是走街串巷的,每天早出晚归,那时候为了占个摊位,夜里12点多就得出摊,很是辛苦,但一想到家里的老婆孩子,就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后来妻子也跟着自己学会了补鞋,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着走到今天。

为了跟进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张爱民总是不断地加强学习。他告诉记者,补鞋不光是一门手艺活,也要与时俱进。比如以前缝的是苎麻线,如今用的是涤纶线;以前补的大多是元宝套鞋、解放鞋,一瓶普通胶水就可以搞定,如今上手的是各种款式的皮鞋,必须学会翻新、补色,上光滋养;以前补鞋底用的是臭皮钉和铁锤,如今女士的高跟鞋里有“腰铁”,加强管、钢锯也不管用,非得用砂轮切割机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修出来的鞋子美观舒适。也正是因为张师傅这般讲究,所以附近的居民都喜欢找他补鞋,甚至还有人将高档皮鞋交给张师傅“美容”。

记者注意到,由于长年累月补鞋,张爱民的指尖已被鞋油胶水染得发黑,手上的各种创口让他的手掌格外粗糙,有几个手指的指甲甚至都深深地陷在肉里,这是无数次使用砂轮补鞋时留下的痕迹。别看手糙,但活儿细,无论是穿针引线,还是补色上油,张爱民的双手总是敏捷迅速,干净利落。

除了补鞋,张爱民还自己琢磨学会了修伞、配钥匙、修皮带扣……附近的居民都称他是个“多面手”。提起这个,张师傅显得有几分自豪,他说,要多学本事,才能更好地服务顾客。凭着娴熟且多面的技艺和多年来的热情服务,张师傅赢得了大批固定客源。在一旁等候修鞋的丁先生也对记者说:“张师傅做事有耐心,手艺又好,哪里坏了要怎么修,一眼就能看出来,关键是价格公道,我们都是老顾客了。”

张爱民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这一片起码有10多个工匠,现在只剩下三四个了。“好多人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又没有年轻人愿意学,等我们也老了,这些手艺慢慢地也就消失喽。”说起这个行当的没落,张爱民显得有几分无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东西坏了就直接扔掉。虽然找我们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干一行要爱一行’,我干这个每天都过得很开心,我也愿意将这门手艺坚守下去。”

融媒体中心记者牛莉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