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杨子 通讯员庞利娟 郭玉善)“俺真没想到多年的诉求,恁这么快给俺解决了,谢谢你们。”李某说着将写有“公平公正调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锦旗送到调解员手中。这位70多岁老汉的故事得从3月的一天说起。
3月18日上午9点,李某拄着拐杖和老伴在信访大厅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步履蹒跚地走进市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
据老两口反映,他们是我市某乡的村民,家里有两块土地共3.6亩(其中一块河滩滩地2.8亩,另一块是肥沃粮田0.8亩),几年前被村委会栽树占用,影响正常耕种,土地占用补偿款几年来一分未给,多次向村里讨要,也向乡政府反映过,但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希望能通过人民调解帮助协调问题。
为更准确地掌握客观情况,人民调解员决定实地调查了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调解。3月20日,在调委会主任杨素贞的带领下,4名人民调解员首先来到该乡政府了解情况。
据介绍,2010年,村里组织栽树,当时没有给李某通气,在他一块2.8亩的河滩地里挖坑栽树,后来因多种原因,树木成活率很低,对地里小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17年,村里建环村林带,又在李家西边一块0.8亩耕地上挖坑栽树,当时村里答应每亩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偿款,但一直没有落实。
当天下午,调解员一行4人又到李某家里的两块地现场察看,并拍照留下影像材料。
根据调查,村民李某反映情况基本属实。回来后,人民调解员采取“背靠背”的方法。背靠背方法又叫分头调解法,多应用于民间纠纷调解过程中。一般由调解员分别找双方当事人面谈。)杨素贞先是与村委会沟通,发现村里支付能力确实有限,李某要求的赔偿金额超过了支付范围,希望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补偿。然后,耐心开解李某,一方面肯定他诉求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摆事实讲道理。
“咱们村、乡镇、市里各项政策都为老百姓解决矛盾提供了很大便利,村有法律顾问,乡镇有调委会、市里有信访事项人民调委会,这些都能帮助咱更快解决问题。咱们也得站在村委会的角度多想想,村里确实有自己的难处。”经过杨素贞多次往返调解,最终决定村里支付李某3000元作为赔偿。
近日,在乡长、乡综治办主任、信访办主任及4名调解员的共同参与监督下,村委会与李某当场签订调解协议。村支书当面将3000元补偿款交到李某手里。李某和老伴拿着补偿款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放心里的事终于了了,真应该早点去找调解员,白折腾了这几年,以后没有包袱好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