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汝州正堂韩庆联所送答谢金匾夏店镇甄窑村一古庙现清代三座石碑园内花正艳 赏景人流连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读(三十九)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3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4-11

直隶汝州正堂韩庆联所送答谢金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庐扁妙术

3月29日,在蟒川镇杨沟村退休老干部杨锡智的引领下,我们终于在其弟媳家中见到了这块金匾。金匾呈长方形,高悬于正屋的墙上,金光闪烁。此匾用核桃木精制而成,长210公分,宽84公分,厚5公分,四边雕刻的竹节相连,取其竹贵有节、清雅高古之意;镂空雕饰的水波回纹相扣,环绕四周,象征其财源滚滚来,富贵不断头。金匾上方居中刻“汝州正堂”之方章,中间横刻“庐扁妙术”四个金光大字,靠右侧竖刻“署河南直隶汝州正堂加四级纪录五次韩为”,左上方竖刻“孝翁大德望太学生杨老先生雅鉴”,左下方有“亲友同立”字样,最左边落款是“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下浣彀旦”。

查白明义编写的《直隶汝州全志》官职表得知,大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任河南直隶汝州正堂的是韩庆联,顺天(今北京地区)大兴人,贡生,嘉庆二十一(1816)年到任,五品。另据《杨氏族谱》记载:州守韩庆联所送答谢金匾的主人是地方名老中医杨顺先生。金匾的背后藏着一段经典的故事———

大清嘉庆二十四年秋末冬初,汝州正堂韩庆联母亲,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数日昏迷不醒,茶水不饮。

韩大人及全家心焦如焚:经汝州10多个名医诊治,老人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根据众医诊断所见,此病既不像寒,又不似热,虚实不分,寒热难辨,实难确诊病情。故此众医皆为不治之症,取名为“老病”。韩大人举家老小手慌脚乱,束手无策。但是韩大人身居官宦之位,又熟读四书五经,医道之事也略知一二。据他本人所断,母亲的病并非不能医治。孝心可鉴,苍天有眼。韩大人四处打探遍访名医高手,定能治好母亲的病。这天有人向韩大人推荐说,汝州向二里(管辖严子河流域)的杨沟村杨顺老中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韩大人立即派人把杨顺接至家中。杨顺身临官府门第,仍是麻衣步履,一身庄户人家打扮,惹得官员、杨氏亲属及好友,还有其他名医窃窃私语。杨顺足踏府门后茶水未饮,就亲临病床诊查病情,一观神色,二切脉波,三问病因,不足半个时辰,杨顺言道:“此病乃属中暑之疾,伤寒之症。”韩大人道:“请问先生,中暑常见于夏暑之季,今已冬日病起何因?”杨顺道:“此病本来就是中伏天所得,这其中有原因所在:我有一言大人且可回顾,老太太是在某月某日院中搭晒皮袄,面向东南迎风埋下病根。因热人偶遇凉风又喝入脏气,脏气入内,拥结成疾。由于秋后气候温和,病不易发。入冬以来气候突变,老人年迈体弱,久积成病。”韩大人和家人一时呆愣,无言相答,后回忆确有晾晒皮袄之事,都连连点头称是。此时杨顺提笔开一处方,嘱咐再三,必须到汝州城南门里的“天花堂”取药。

天花堂的药把子接到药方,看到是杨顺之手迹,便惊喜地问道:“噫!杨先生的方子又从哪里飞过来了?”取药人问:“您说,这杨先生医术到底如何?”药把子道:“不用问。只要是杨先生开的方,你只管放心去用,保管药到病除!”

午时过后,取药人将药带回府中,找来大锅一口,动手煎熬。按照杨顺先生的医嘱,当至药汤开沸之时就让病人服用,边煎边服,当药煎成之后,再让病人一一服下,并让人时刻观察病情变化。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晚餐后杨顺同另外两位名医分别被安排在前厅的两个套间内安歇,一夜之间双方互不相谈。夜深人静之时,两位名医在轻轻地嘀咕着,“看他这身打扮也不像个名医高手。”“野先生、野大胆!看他这样用药,病人等不到天明就没命了。”杨顺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按病情起因,症状所推,自己下的药绝无妨碍;但也恐有失误之处,因此躺在床上翻烧饼似的久久不能入睡。三更过后,忽听窗外“嚓嚓”的脚步声,他故作镇静地咳嗽两声,窗外应声道:“先生还没歇哩?”杨顺答:“我睡了一觉刚醒。”窗外人又道:“老太太服药以后,上吐下泻,不得了啊……”“不要怕,那是药已动劲了。”杨顺打断对方的话道。说罢直身坐起,心情有所放松。时隔半个时辰,又有人报:“老太太已醒过来了,并想吃点东西。”杨顺便应答说给老太太做点稀汤喝。就这样到天明,一连数次有人前来通报病情,求问先生。天色刚亮杨顺起床走出门外,发现那两位身着长袍短褂的“名医”不知夜里何时早已溜走了。

韩老太太康复之后,韩大人赠送杨顺白银百两,绸缎数匹,可杨顺老先生谢绝不收。韩大人为此感恩不尽,选一良辰吉日带领满门家眷、亲朋好友和堂前衙役,敲锣打鼓、吹笛鸣箫,给杨顺老先生送了一块金匾,以表谢意。

此匾距今虽长达200年之久,但得益于杨氏家族后人世代的悉心呵护,至今保存完好无损。尤其是杨氏后人杨锡智老人,怀着对先祖的无限敬仰之情,珍视先祖声誉,全力保护金匾文物。由于分家时把匾分给了二叔家,五十年代初,他把曾当床板用的金匾替换下来保存好。文革破“四旧”,金匾险些被毁,是他冒险把金匾藏匿保护起来的。1994年,他又用金漆把匾油漆一遍,并加以妥善保管。杨锡智老人数十年来珍藏保护文物,功德无量。

文/彭忠彦 图/陈素贞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