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味道诚信之光耀汝城绿色梦想牛院记事聚会书法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28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1-25

牛院记事

孟学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牛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虽然已经消失四十多年了,但那些趣事,似乎发生在昨天。

牛院是专门养牛的地方,那时养牛主要是用于农耕,不像现在养肥了卖掉赚钱。牛院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之后,走入大集体时期才产生的。因生产队里没有耕种的机械设备,所有农活除人力外,都靠耕牛去完成,每个生产队里都建有一个专门养牛的大院子,院里养有十来头耕牛,两头耕牛为一组,由一个人(叫“牛把儿”)喂养,一间草棚或是土坯青瓦房,牛把儿平时都和牛在一起生活。牛棚里有一个青石槽,后边拴着两头牛,石槽旁有一个简易床,供牛把儿睡觉,人和牛吃喝拉撒都在牛棚里解决,人们也都习惯了牛粪的气味。生产队都有五六个犁耙经验丰富的社员专门负责养牛耕地。平时犁地、耙地、拉粪、拉庄稼都要用耕牛。两头牛拉一辆牛车,牛车轱辘是生铁铸造的,中间是木制的轴,上面是木制的车棚子,两边有护栏,前面伸出一个木杆,木杆上一个横杆,方便把两头牛套在一起,拉动车辆。牛车是当时生产队里最笨重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了。农村有些青年结婚还用牛车去接新媳妇,每逢有人结婚,要提前给生产队长协商,让牛队长安排毛色纯正的红牛,并在牛头的犄角上绑上红绸子布,以示吉利,车里铺上芦苇编制的席,再放上大红被子,就成了婚车。

由于牛有吃草反刍的习性,喂牛的时间都在夜里,所以,牛把儿和其他农活相比,还是比较轻松的。

牛的饲料都是生产队里的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秸秆,精料都是一些棉籽饼、黄豆饼、黑豆等。

小时候,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每逢农闲,特别是冬天,夜长睡不着觉,都爱去牛院里玩耍。由于生活困难,去牛院的目的是乘机弄点作为牛饲料的黑豆放在火上炒一炒吃,又焦又香,吃完后牙床上粘着黑乎乎的黑豆皮。

因为牛把儿半夜起来喂牛很辛苦,牛队长还安排给牛把儿一顿红薯面条,煮点干红薯叶,浇上蒜汁,在牛院玩耍还能蹭上一碗,吃着真美。

在牛院玩,最主要是听牛把儿讲故事,一些年长的村民由于阅历丰富,心中都有好多逗乐的笑话和故事(叫“喷瞎话儿”)。最爱听的是那些鬼故事,有时听到半夜还不回家,越听越害怕,越怕越想听。牛把儿们有时讲到关键处故意吊胃口,不讲了。这时,有人就会说:“老叔,接着说,接着说。”有人开始献殷勤,抓过牛把儿手中的铜质旱烟袋,把烟锅里装满烟片,递到手上,从脚下火堆里抽出一根燃红的木棍帮忙把烟点着。一次,牛把儿一连讲了好几个鬼故

事,吓得我们不敢出门,好像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就在牛棚门口。那时,没有照明电灯,到处都是黑乎乎的,一个发小走到家门口,拨开大门,摸黑进家,正好院内放着架子车,车把儿朝外,只顾往前走,车把儿一下撞到脸上,吓得他哎呀一声:“有鬼!”扭头就往外跑,一口气跑回牛院,最后牛把儿提着马灯,把他送回家中。

那时,我十来岁,大哥也在生产队里当过几年牛把儿,晚上,我和大哥一起去牛院睡觉,为的是半夜能跟着混一顿红薯面条吃。半夜醒来时,不见了大哥,牛棚里两头牛因争抢饲料,互相殴斗,我吓得蜷缩一团,两头牛越斗越凶,我急忙下床,穿上鞋子,一溜烟跑回家。大哥端着面条回来时,不见我了,就把面条端到家里,吓得我以后再也不敢去牛院睡觉了。

如今,当年的牛院早已荡然无存,耕地也不用牛了,在农村偶尔碰到几头牛,也是村民养肥后卖掉,成了农民一项可观的经济收入项目。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那时牛把儿讲的故事,大部分还都是正能量的,都是教育人要多行善事,不要作恶,作恶必定会受到妖魔鬼怪的惩罚。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