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通讯员王益民)“现在天太冷了,和我们一起回救助站吧?那里有热饭,住着也暖和。”近日,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站长王毅川和工作人员一边劝说着“大憨”,一边将崭新的军大衣和面包、方便面等食品递到他手里。
“大憨”今年40多岁,是个聋哑人,他的真名无人知晓,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多方打听想找到他家或联系到他的亲人,至今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在市区好多人都认识“大憨”,他从90年代起就一直在汝州剧院附近流浪,人们习惯叫他“大憨”。可有时他一点都不憨,也不招人厌。他很勤快,周边商家有活儿他都会帮忙干,有时凌晨进货的车到了,他会一直帮忙卸完货,周边的群众也总会给他吃的、喝的或日用品。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根据“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大憨”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环境,拒绝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所以,在不影响城市环境的前提下,市城管局和民政局在背街小巷为其选择了“新家”,每次夜间巡逻工作人员都会去看看他,确保他不受冻、不挨饿。
寒冬已至,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为保证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分组到街道繁华地段、农贸市场、车站、桥梁、涵洞、火车站等流浪乞讨人员容易“留宿”的地方搜寻,发现流浪人员会及时带到福利救助中心救助,对能够联系到亲人的会安排车辆将其送回亲人身边,现在市区已基本没有流浪乞讨人员。
据王毅川介绍,进入冬季后,我市立即启动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多位一体机制,构建了市、乡、村三级救助网络,加强与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对发现的救助对象先救助救治,再进行甄别,确保街头主动救助到位。同时,工作人员对巡逻时发现的在外露宿者也尽量提供帮助,在火车站附近居民区的储藏室过道,个别外来务工人员冬夜里为了节省开支,将就着睡在地上,夜间巡逻,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总给他们加几条被子御寒。
截至目前,市救助管理站站内救助人员共有18人,其中13人长期滞站。2018年共救助802人次,其中站内救助299人次,站外救助50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