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处觅圣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读(二十八)停舟湖畔汝瓷鉴别之二——听声音、看断面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25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2-12

函谷关处觅圣踪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瑞敏

早在儿时,就听说过老子,但一直傻傻弄不清,老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说的话又预示些什么,心里存下了念想,就是长大了要去老子走过的地方,探究一下数千年前那个梦中的场景。

行走在初秋的微凉中,树影婆娑,淡淡的阳光光影斑驳,从古樟树中投下,给这次行程更增添了丝丝神秘,带着探究和忐忑,我走进了老子著述《道德经》之所在———函谷关。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想去了解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故事,从而横空出世一部千古著作《道德经》。到了函谷关才发现,这里虽没有想象中的雄伟,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他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公元前306年,秦王嬴稷登基,经过储君之争的秦国政局不稳,齐、楚、韩、魏四国合力攻秦,秦王不敌,惨败函谷关,割地、赔款、议和,是秦朝最为耻辱之战。

老子的紫铜像矗立关前,高28.09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鹤发童颜,负手而立。我仰慕之情顿起,眼观鼻口观心,跨越千年与先贤对话,仿佛看到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在向世人传诵警世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传说他的母亲尹氏在河边洗衣服时,捡了一个金黄的李子吃了以后就怀孕了,并且一怀就怀了81年,之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自带光环———标准的鹤发童颜,白眉白发白胡子,一副小老头的模样,因此取名“老子”,又叫“老聃”。更为神奇的是,他一出生就能说话,并且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此吾姓也”。

老子生下九天,身体便有九变,见到他的人无不认为他是外星人穿越。到了六岁时,他自认为耳大,便又给自己起了个名字———重耳。

无论传说中的老子是怎样的,他确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是道教所尊崇的三清之一。

老子的思想,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一部《道德经》,是华夏文明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无所不容。其中所阐释的关键和中心点,即“道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最终必然的归宿。他给人类指出的道德回归之路,即“修之身,其德乃真”。

老子说,我之所以努力,就是为了可以选择更好的环境生存。我要去多元的、丰富的、包容的、自由的……环境里,安放我的肉身,也安放我的灵魂。于是,他西出函谷关,去了彼岸。

作为雄关要塞,函谷关成名已久,但在老子之后,这座要塞却被赋予了更加深刻而神秘的文化内涵———道家之源。

函谷关是周时的军事要地,守关将领名叫尹喜。尹喜自幼通晓阴阳,观天达地,有段时间他静观天象,感到从东方有氤氤紫气向西方而来,因此断定必有圣贤之人要过函谷关,于是命手下兵士注意往来行人。公元前486年,徐甲牵着青牛,老子坐在青牛上到达函谷关化解了一场战争,使百姓免于生灵涂炭。经尹喜多次恳求,老子收尹喜为徒,尹喜在函谷关特建了一个讲经台,召集函谷关的军民听老子传播道德思想。后老子欲辞行,尹喜不舍,遂心生一法,建议师父将所讲的道德思想写出来留于后世,经尹喜多次诚心邀请,老子应允。回想起一生的所见所闻及所学所悟的道德思想,老子著写了彪炳千秋的《道德经》交给尹喜后告辞西行。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下篇“德”,是一部倾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的奇书,倡导“内圣外王”。“道”是指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原理、真理、规律等。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事物本身是阴阳的统一体,“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只要遵循“道”,“无为”即可转化为“有为”。

在为人处世上,老子讲究德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称得上是首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为人争”的修持。据《史记集解》记载,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换了我们,就知道彩霞漫天飞,哪能解读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叫《关令子》。惺惺相惜,老子当然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伯牙遇子期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那是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此为《道德经》,全篇共分八十一章。

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场笔墨仗。

经人指点,我走过一条长长的弯道,一个不起眼的小拱门上书“函门关鼓楼”。步入园门,嗬,园中另有乾坤,四周苍松翠柏,黄沙铺地,中间有一座高高的点将台,台上竖着一面战鼓,上写:朱雀雄风起,玄武战鼓擂。只见一戎装武士正在击鼓,校场上有无数将士手持兵刃整装待发。耳听得:战鼓摧声声欲震,隐约间:金戈铁马马蹄疾,似看到沙场上旌旗招展、厮杀互搏的场景,不由得生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

古柏清幽处,灵泉现圣踪。犹龙灵泉,是函谷关的又一景观,她像一面镜子,拭去凡人心底的尘埃;水从龙口流出,伸手捧起,清凉润泽,澄时心中一片清明,忆起了禅宗六祖慧能的一句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啊,想这大千世界,纷扰繁杂,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参透悟透者又有几人,但愿人们能练就一双慧眼,视尘世浮华如云烟缭绕飘散,将世上烦心事付于一笑罢了……

2000多年来,《道德经》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修身是对个人人格的完善,是社会安定、国家安宁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自身上非常注重修身。纵观中华文化五千年连绵不断而波澜壮阔的长河,注重修身之道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文明中绮丽的瑰宝。老子开创并代表的道家学说以自然为重心和目标,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性情修养,都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之道与意识之德的完美结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党和国家把建设法制国家作为主要目标,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任务。没有绝对的法制,也没有绝对的人治。按照习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首先严以修身,这与道家的修身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道家的修身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社会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辨证观点看待老子的思想,对《道德经》有关修身养性的精华充分继承和弘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五千言说尽了天下万物的变化。

漫步在函谷关,我不断思考老子为何要身骑青牛西出函谷,是飞仙而去还是云游四方,众说纷纭莫知所终,留下了《道德经》这部传世之作和老子的千古之谜。我在想,如果不是尹喜善于识人并力邀老子小住,也许这部恢宏巨著就不会产生,这真称的是千古奇缘!

尊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这便是老子,奇迹老子,圣人老子,唯一的老子!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