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六楼,是顶层。楼是南北向,我家的阳台在东面,站在阳台可以俯视楼下的那条南北向的繁华大街———汝州市望嵩路。
我在这个地方已生活了近二十年。从这个约五平方米左右的小小阳台上,已记不清从我的双眼向外到底发射出了多少缕目光。只清楚地记得,每次发射的目光都是平行的两束。
这缕缕目光共有三种:仰视天空的,平视前方的,还有俯视街道的。仰视天空的,白天往往是看那些自由飞翔的鸟儿或蜻蜓,晚上则是看那数不清的星星和那一轮明月;平视前方的往往发生在早晨,我会去看那刚刚升起的太阳;俯视下面的,往往是看那车水马龙的繁华。不论是仰视、平视或俯视,无论是太阳、月亮和星星,每一次目光的注视,都不是毫无意义的白瞅瞎看,多多少少总会有点收获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与小鸟和蜻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我以为。它们都会不同程度的给我以人生的启示和感悟,都能从中找到与我们人类息息相通的影子。
以上目光涉及,若尽发感慨,既显累牍,又非吾此文欲述之本意,故尽皆略去。在此,笔者只想就俯视目光中的一种———偷偷、默默地注视,进行诠释。
我有两个孩子,女儿远离家乡,在郑州打拼。儿子离开县城在乡下读高中。女儿回家很少,一年也没有几次。儿子则每周回来一次。女儿省点心,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考上郑州师范学院,已毕业一年多了。儿子则太费劲,总是贪玩,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一向是一塌糊涂。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我自己就觉得自己有点偏心:我对女儿的爱胜过对儿子的爱。
我是一个不太会流露和表达亲情之爱的人。对于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有点儿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样子。
不论是女儿还是儿子,每每离开家时,孩子们都会打声招呼:“爸,我走喽。”我总是头也不回,有时敷衍一声:嗯。更多时候则是默不作声。
难怪,好几次,女儿曾伤心地质问我:“爸,我真怀疑你到底是不是我亲爸!”
有时,我也禁不住多次扪心自问:我难道真的是冷血动物吗?我真的草木无情吗?
当然不是!我也有浓浓的亲情之爱,只是不习惯于去当面直接表达罢了。
无论孩子去学校,去远行,还是孩子出门办点小事一会儿就回来,总之,只要我在家里,只要孩子出了家门,三分钟后,我会准时站在阳台上,推开窗户,向下注视,从孩子走出楼洞,走进大街的人行道开始,孩子的身影就像无形的绳子,牢牢地、紧紧地把我的两束目光拴住,我的双眸也会形影不离地紧随着孩子的身影,直到孩子消失在街道的拐弯处……
偷偷注视的是目光,翻江倒海的是心绪……
我的心里总在想:孩子啊,路上小心点!孩子啊,老爸等你回来!
女儿去郑州了,我会想:闺女呀,你一个人在外打拼不容易,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受了委屈,无人诉;遇到了难事,无人帮,一切都得自己扛!……
儿子去乡下上学了,我会想:儿子呀,你才十五岁,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的你,性格又内向,不知到了学校,陌生的环境你是否能够适应?坏孩子会不会欺负你?学校的饭菜合不合你的口味?自己的床铺会不会整理?……
这是一个重复不断的循环,孩子每次出了家门,无论是去远方,还是去逛街;无论是长离还是短别,我都会这样准时地出现在阳台上,专注地目送孩子,继而心里面思绪翻腾,像打翻了五味瓶……
似我的这种经历,相信许许多多的家长都会亲身体会和经历过吧。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爱,也不是一种肤浅的爱,是深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爱!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父爱的注脚,今天,我终于找到了,那就是:阳台上,那两束默默地、偷偷地注视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