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汝州,绘就不一样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不是城市内涝的特效药关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的思考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9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9-19

海绵城市不是城市内涝的特效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入夏以来,突如其来的大雨致使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逢雨必涝”仍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痼疾”。“海绵城市”被看作是城市防治涝灾的“一贴良方”,然而对于海绵城市是否能够解决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公众越来越多地走到了迟疑的一方:国家投资了这么多钱建设海绵城市,为什么一到暴雨还要“看海”?

从201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海绵计划,计划到2020年,建成30个“海绵城市”,总投资额约为800亿元。我国希望到2020年,80%的海绵城市可以至少吸收和利用70%的雨水。

如此力度地建设海绵城市,为什么还没有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能否解决?需要多久?海绵城市到底有没有必要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替海绵城市说句话!

海绵城市不是“一吃见效”的特效药

海绵城市的落实需要时间,不可能短期内把所有问题都扭转。海绵城市对城市排涝的贡献应该是“慢工出细活”,不同于西医的“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海绵城市建设更类似于中医调理亚健康疾病,它是治本之策。其实,海绵城市是具有国际语境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的中国化表达。我们认为:海绵城市在建设工程设施时是有标准的,在标准内可确保有效。海绵城市的本质是通过良性水循环恢复城市生态本底,即使在原生态本底下,也会出现洪涝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说在暴雨期间发生了内涝,海绵城市建设就失败了。

从长远来看,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正是抑制城市内涝过程中要努力的方向。根据相关表述,“海绵城市”寓意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没有降雨的时候可以把水放出来,可用可排。换言之,也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打造“海绵城市”则提供了一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的智慧治水新思路。实际上,海绵城市核心是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相当一部分的雨水自然积存到地面或者各种各样的“海绵体”中,可以降低产生汇流的峰值,降低雨水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量聚集的可能性,减轻排涝压力,从而缓解城市内涝。更为利好的是,“化刚为柔”的治水方式,也将使得水患威胁转化成了城市改造更新的契机。

汝州“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的城市内涝,让很多城市脆弱到不堪一击。“下雨看海”“乘船上班”就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建设“海绵城市”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2016年以来,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可时至今日,为何一遇暴雨,仍然“看海”?

问题不应回避,但是成效更不能抹杀。我们能够感受到,在暴雨期间,虽然部分路段仍有积水,但在降雨停止后一小时内积水几乎全部排净。核心道路,车流集中道路较之以往,好了很多。以往顽固的积水点,经过改造也几近消失。

我们可能看不到海绵城市建设给大家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第三水厂的建成投用,广成河公园成功蓄水,城区15个易积水点的改造完成,建设路生态廊道、广成东路景观大道、向阳路、和园、叠翠园等一系列海绵试点项目的建成,使得我市水生态环境和水安全形势明显改善,道路排水情况有所好转,积水点正在逐步减少,这些已经在用事实说话,“海绵城市”正在我市逐步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但大雨用事实告诉我们,海绵城市建设“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雨的考验更加坚定了我们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心与信心,为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不断奋进,砥砺前行!

传统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比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