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传承薪火旺扬善挞恶示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读(十三)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离经叛道玉质瓷(下)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8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8-31

戏剧传承薪火旺扬善挞恶示后人

———记戏剧名村焦村镇张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古老的黄涧河畔,风光旖旎的紫云山脚下,有一个古朴而秀美的山庄。这个村庄至今仍保留着历史古村落的原貌,数百间清代古民居、清嘉庆张进士府邸、古戏楼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这就是2016年入选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焦村镇张村。

明洪武年间,张氏先人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汝州,在汝东选择村庄时,看到紫云山下两条洪沟(牛头沟、红石沟)自东北流向西南,在西南方合二为一注入黄涧河内,如两条巨龙盘旋缠绕,是适宜居住的佳壤福地。张氏先人在两条洪沟之间台地上的一棵直径为两米的酸枣树旁,结庐为舍,定居乐业,辛勤耕作,诗书传家,繁衍子孙,逐渐成庄,时称酸枣树张,后易名张村。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地方不靖,汝州盗匪频临光顾,张村村民生命财产势若危卵。为保护村民安全,在大户的支持下,村民筑寨设堡,并因地制宜,将流经村庄的两条洪沟疏深加宽,成为村南北寨壕,又将两条洪沟间相互沟通,成为村东西寨壕,为方便村民外出,筑石桥通往村外。为使村防御体系更加完美,又在地下挖成纵横交错,上下三层,长达2.5公里的地道,张村地上地下联为一体,攻防兼备,固若金汤,敌人轻易不敢进犯。

几百年来,张村村民安居乐业,重视教书育人,文化气息浓郁儒雅,培育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在清朝,嘉庆年间张松茂考取了进士科,皇封宁波知州。在现代,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张村考上了二百多名大学生,培养出了三位博士。张村村民特别注意用戏剧这种民众喜爱的形式,让村民们在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风气教育。清嘉庆年间,村中富户张锦章(乳名张四鸿)良田百顷,骡马成群,虽为人处事放荡不羁,但侍母极孝,其母喜爱戏剧,为满足母亲这一嗜好,免除母亲为看戏车马劳顿奔波之苦,在村中为母亲建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此楼至今尚在,保存完好)。又供养两台越调剧团,外出演出合为一台,在家一分为二。一台越调剧团演员众多,阵容强大,村民称其为“大越调”。另一台越调剧团人数较少,但演技精湛,形神兼备,人称“二越调”。张锦章有一特点,爱看剧团“对戏”,每年都在村中举行文艺汇演,为使“对戏”更有趣味性,更有竞争力,张锦章还特邀郏县庞庄二黄戏到场助兴。“对戏”期间,各剧团都拿出十分气力,展示自己的看家本领,拿手好戏,将最高水平展现给观众。“二越调”有个叫“法”的演员,演技精湛,嗓音洪亮,台风细腻,每年“对戏”都胜“大越调”一筹,故在张村村民中留下“大越调”不赢“二越调”———没“法”的谚语。

张锦章对戏剧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某年,他供养的越调剧团应邀到张村张氏二门外迁地老河口、南阳、信阳一带演出,超过剧团回归时间,不见剧团归来,张锦章在家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传书捎信仍不见剧团归来,无奈之下决定亲自外出寻找。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张锦章放不下架子,不想让人知道外出寻戏剧团,对外谎称外出寻找丢失的“小花狗”,掩饰其真实目的。原来张村越调剧团因阵容强大,演技精湛,你村唱罢我村邀请,绵绵不绝有台口,每个村都是好酒好肉热情接待,以致耽误归期,待张锦章寻到剧团,各村都感到张锦章财大气粗,这么好的一个剧团,在他眼中就像宠物花狗一样,为感谢剧团的精彩演出,合资赠送给剧团全套戏箱。张锦章外出寻找剧团,谎称寻“小花狗”一事,在张村传为美谈,流传至今。

张村人热爱戏剧,还表现在村中远近闻名的进士坊、贞节坊、节孝坊上面雕刻戏剧节目,如《打金枝》《二进宫》《八仙过海》《二龙戏珠》等。把戏中人物作为为人处事的楷模,教育子孙后代向善、向美,和谐友爱。

自清代“康乾盛世”起,地摊戏在汝州流行。清光绪三年(1878年),地摊戏在张村兴起。曲子戏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委婉,故事情节来源生活,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受到张村人的喜爱。每年春节过后,张村人就开始了地摊戏的准备工作。他们在进士牌坊和贞节牌坊中间西面的空地上用苇席搭起棚子,全村男女老幼集中在这里,唱起地摊戏,响起高跷曲,走竹马、行旱船,跳起大头和尚度刘翠。“喝了汤发了愁,不上台子上戏楼,谁要说我是唱戏的,给他带个牛笼头。”“喝了汤没啥事,商商量量哼曲子,叫伙计你把弦定好,破喉咙烂嗓子哼几句”“有事没事上北山,谁家灶火不冒烟,惹是在家生了气,曲子克气你喊半天”等乡调俚腔在张村响起,乡亲们玩得高兴,笑得开心,也不拘什么形式。涌出了许多知名玩家,如张鸭子、刘振生、南玉堂、付德、张立冬都是中间的佼佼者。

民国期间,村民张鸿宾(又名张双林)家庭富裕,热爱曲子戏,他家住“南古洞”,为了供戏,卖掉自家的大骡子,家的过屋成了曲子玩家的“公共场所”,让本村的“戏迷”和周边的玩友在此练唱腔,练动作,他供饭供胭脂粉。本村张花成、南化池、张进才、李书法、张海友、张保善、候保才、赵帮、路二阳、张景福、张松龙、武章义、郭豹子。玩友毕怀、耿庚辰、李玉林、李金波、路青山、李九长、刘景新等是这里的常客。张保善因酷爱曲子戏,对家务活不热心,受到父亲张景敞多次追打责骂,并将其拉到同村戏迷张海友面前,责备张海友今后唱戏不要再攀扯张保善,但张保善仍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后成为张村曲剧团挑大梁的角色。

毕怀是将河南曲剧搬上舞台的功勋演员,是河南曲剧第一代演员中出类拔萃的玩家。他经常在张村搭班演出,主演须生,他做工细腻,唱腔洪亮,一招一式中规中矩,人称“钢腔毕怀”,在饰演《血手印》中林永安掂饭罐,上场走三步,观众就掌声雷动。张花成饰演的角色,感情投入,形神兼备。在西安演出时国民党大官(据说是白崇禧)想看剧团演出的《天河记》。张花成饰演“小燕”,当时年纪尚幼,离家日久,思念父母,正闹情绪,不想出演,无奈之下毕怀打了他一耳光。张花成含泪登场,他饰演的小燕,想起伤心之事,边哭边唱,声泪俱下,观众为“小燕”的苦情所打动,陪着他掉眼泪,演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白崇禧也给他们拐杖、茶具等物质奖励。1937年冬,张村曲剧社在南阳演出时遇到对戏,三天三夜的对戏活动,演员都十分卖力,喉咙都唱哑了,仍不分伯仲,不见输赢。第四天,演员赵帮毛遂自荐,饰演《小寡妇上坟》中的丑旦小寡妇,赵帮出场一个圆场没走完,台下观众笑开了花,拍手声、叫好声不绝于耳,蒸馍、锅贴馍纷纷抛上舞台,这次演出获得全胜。张村剧团外出演出,落下了许多民间俗语,如“金杯胡定不赢景胜,刘喜杨才不赢毕怀”“南花池演奸脸,没人管饭”“张保善腔洪亮,声震北山”“张村有个凹斗汉(张花成乳名),扮演武生把桌蹿”“南花池演奸脸,神鬼见了都胆寒”,“张村丑角赵帮演,《小寡妇上坟》笑破天”,所有这些都是观众对张村剧团的褒奖。

解放以后,张村曲剧团演出活动长盛不衰,后继有人,技艺愈加精湛,演出活动更加频繁,受到人们的赞誉。1951年,纸坊成立物资交流大会时,大会特邀七个剧团到会助兴。临汝县豫剧团在纸坊东门里搭台,张村曲剧在东门外搭台演出,张村曲剧团演出剧目《鸡鸣山》《云罗山》《罗通盘肠大战》,场场精彩,掌声不断,临汝县豫剧团只好停演。1961年,泌阳曲剧团在临汝演出,经省曲剧团导演、主要演员耿庚臣介绍,张村曲剧团张花成、南化池、张长书、付转运、张成修、何天有应邀同台演出,其扎实的基本功,优美的唱腔,娴熟的动作使泌阳曲剧团爱不释手,要招聘为剧团专职演员,因当时的政策原因,终未去成。焦村建乡之时,组委会聘请八个剧团到场演出助兴,张村曲剧团上演本剧团保留剧目《血手印》《刘全进瓜》《翠屏山》《罗通盘肠大战》《绿牡丹》,一举夺魁。后在水沟村古刹会上,连续三年与郏县上丁村豫剧团对戏,郏县上丁村豫剧团将本村在郏县豫剧团主演魏长山请回,准备与张村曲剧团一争高下,结果连续三年铩羽而归。在安沟神德宫九月九庙会上,张村曲剧团两年与武窑村、焦村对戏,以两胜未败成绩位列榜首。2002年,张村曲剧团参加汝州春节汇演荣获第二名。2004年张村曲剧团参加市“计划生育戏曲专场”汇演荣获第一名,获奖金1000元。2010年,张村曲剧团在汝州体育场参加汇演,演出《三子争父》,演员张海昆以70岁高龄出演石憨,将石憨憨厚、诚实性格表演得入骨三分,荣获第一名,市里为张村曲剧团奖励了戏箱。2018年,汝州市第一曲剧团为鼓励张村曲剧团在传承发展曲剧文化方面的贡献,赠送给该剧团全套音响设备。

上百年来,张村曲剧团薪火相承,生生不息,扬善惩恶,教化育人,优秀演员辈出,优秀剧目不断,从未停止演出。他们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中华戏曲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的张村曲剧团还保留着百余部戏剧本,三十多位能歌善舞、善表演的民间艺人,保存着一套相对完整的戏装、乐器,随时随地可登台表演。

虽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改变,张村年轻人多外出求学打工,张村曲剧团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但由于张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百年的戏剧传承,浓厚的戏剧氛围,相信会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培养更多的热爱戏剧的接班人,为汝州叫响曲剧这张名片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张松法、张晓磊根据张海昆、张海台、张万杰供稿整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