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高海朝,1984年1月13日出生,原籍汝州市大峪镇袁窑村火神庙组。2002年12月入伍,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在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光纤通信专业学习。2007年7月至2017年6月任职于步兵第82旅炮兵团,先后担任排长、副连长、指导员、连长、修理所所长。2017年部队调整改革后,在合成第7旅勤务保障营技术室担任技术室副主任兼火炮助理工程师。2017年12月,随第14批中国维和部队赴苏丹达尔富尔,在工兵分队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
“朝,咱爸跌了一跤,走了!”
这是今年2月26日,高海朝早上出操回来,打开手机看到二姐微信留言的9个字。
短短9个字,却如晴天霹雳,击打在高海朝的心头。父亲突然离世,自己远在苏丹维和,未能尽孝见父亲最后一面。泪水淌在脸庞,脑海里萦绕着父亲送他参军时叮嘱的一句话:“人啊,有智吃智,没智吃力,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不要老想着走捷径。”
他的身后,是维和任务异常艰巨的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该地区不仅气候异常炎热,而且动荡不安,维和困难重重、惊险不断。
沙漠“陷阱”中极限行动
今年3月,中国维和工兵受命作为首支维和力量,从尼亚拉超级营地出发,去迈拉山腹地的格洛小镇新建营地。高海朝作为维修保障组的一员,参加了那次行动。
466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15天。在热浪翻滚、风沙漫天的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行军,可以说险象丛生、步步惊心。
出发之初,道路乱石遍布、坑洼不断,车队如同行走在搓板上,时速超过10公里就会异常颠簸,轮胎、底盘就像快要散架一样,车厢内的官兵更是被颠得五脏六腑都要出来了。为赶时间,车队行进稍快了一点,两台车的轮胎被尖石划破而爆胎,一台车排气管被撞破,车上拉的集装箱板房直接被颠散成了一堆破板子。
驶入沙漠地区,干河床上的沙窝、戈壁滩上的沙梁,又细又软,车辆不仅极易陷进去,而且由于无法迂回行驶,车队在沙窝中行进数米便要停下来清理淤沙。高海朝在微信中告诉记者,途中一段88公里的路程,却走了足足12个小时;其中一段300米长的沙梁,整整花了4个小时才通过。
枪声中演绎“8分钟生死抢修”
5月28日,高海朝所在部队受命前往格洛镇抢修一座危桥,保证在雨季来临之前村子的对外出行和联合国援助不受影响。
途中要经过一片灌木丛林,人迹罕至,山沟洼地情况复杂,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交火的枪声不时传来。为了生命财产安全,每人携带4个实弹夹,全程钢盔防弹衣,即便是途中抢修车辆也要背着枪。随行护卫的友军更是全程严密戒备,子弹上膛、火箭弹启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尽管作了周密部署,依然险象环生,就在车队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行驶时,一台运送挖掘机的平板车轮胎被路边坚硬的岩石划破,无法前进。接到指挥组的命令后,高海朝马上带领2名修理工和驾驶员一起冒着生命危险更换损坏的车胎。
“指挥组,侧方树丛发现不明武装人员正在向我靠近!”就在损坏的轮胎刚刚卸下来的时候,电台里突然传来侧方警戒分队的紧急报告。
“枪弹结合,武器暂不外露,注意观察!”指挥组下达一连串口令。
气氛骤然紧张。护卫的友军迅即反应,立刻派出部分力量靠拢中方车队,同时把所有机枪转向敌情一方警戒,并在电台里一个劲催促车队:“GO!GO!GO!”
此时为了尽快更换好轮胎,离开危险之地,高海朝和其他3名官兵,顾不得早已湿透的衣服和直往下流的汗水,最终用了不到8分钟完成了平时需要30分钟才能完成的轮胎更换,在不名武装人员逼近的前一刻,迅速离开了危险的反政府武装控制区。
噩耗传来,铁血男儿把眼泪藏在心底
在动荡的非洲维和区,高海朝与其他维和官兵一样,有着相同的做法,就是不管经历什么困难、遇到多少险情,他们经常是报喜不报忧,不让家人跟着担心。
平日里身在异国,又冒着生命危险,对家人的思念异常强烈。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同时因为平常任务繁重,他们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家人简单联络。
父亲去世时,高海朝正在外面出操,回来看到二姐的微信留言后,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二姐视频通话中,他看到父亲安详地躺在床上,双眼微闭,面容平静,像是睡着了一般。隔着屏幕,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大哭起来。
“父亲就这样走了,没有任何的征兆,享年73岁。当时,春节的脚步尚未远去,身处维和任务区的我纵有千般想念、万般不舍,因为身在非洲公务,终究是赶不上见父亲最后一面,连送他下葬的机会都没有。一直以来,父亲的教诲,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一直没忘,我一直在按照父亲的企盼,努力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会化悲痛为力量,勤奋工作,不辱所望,为国争光,完成好任务。”高海朝在视频中说着说着,禁不住又一次哽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