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听取了平顶山、三门峡、济源、巩义、汝州等地就落实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洛阳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与洛阳沟通衔接情况汇报。我市从交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文化教育、商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六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支持洛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将其打造成为带动河南发展新的增长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于完善中原城市体系、发挥洛阳自身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实力、支撑河南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汝州也搭上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快车道。汝州与洛阳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文化一脉相承。加强与洛阳沟通衔接,对汝州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笔者认为在加强与洛阳沟通衔接中,更重要的应是加强文化方面的沟通衔接。因为,汝州自古以来就属于河洛文化的辐射地带,和洛阳在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方面密切相关。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主线的河洛地区,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汝州文化作为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应该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汝州也应抓住机遇,加强与洛阳的文化沟通衔接,借助河洛文化平台,助推汝州文化繁荣发展,让汝州文化快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当我们拂去岁月的风尘,沿着汝州文学之古道,步入汝州文明的千年圣殿,我们会一路惊呼,一部汝州文学史,就是洛阳文学史中最美的章节,往深层次探求,一部洛阳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古代文学的缩写。最近,在翻阅的几本洛阳和汝州两地文学作品书籍中,发现选入作品多篇内容是一样的。但不管哪本书,《诗经·周南(汝坟)》和唐代汝州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均是首选。从中可以看出汝州与洛阳两地文学的相似。
河南曲剧诞生于汝州,是河南第二大剧种、全国第八大剧种,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剧原为高跷曲子戏,1926年由汝州人朱万明、关遇龙等16位曲子戏艺人将高跷曲搬上舞台,从而开创了曲剧这个新剧种。100多年来,河南曲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剧种。2011年汝州被中国剧协命名为“中国曲剧之乡”。曲剧诞生于汝州,但曲剧发展成熟在洛阳,曲剧是从洛阳唱响河南,走向全国的,这是很多戏曲专家共同的认知。在洛阳,曲剧的传承与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去洛阳有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大师马琪和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周玉珍等,今天有国家一级演员张晓红等曲剧新秀,(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