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具有暴发性、流行性的特点。主要危害小麦穗部,感病小麦在灌浆期全部或部分小穗死亡,并且染病麦粒对人畜有害,不能食用,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小麦扬花期前后有连阴雨或大雾天气,则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我市小麦处于孕穗期,即将进入抽穗期,今年有多种因素诱使小麦赤霉病发生:
1.气候: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我市有多次降雨过程,与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
2.菌源:目前田间秸秆残留量大,利于赤霉病菌寄生,周边菌源充足;
3.品种:我市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差,个别品种高感赤霉病。
综上所述,我市小麦赤霉病将有流行的可能,防控形势严峻。望各乡镇农业服务部门、植保服务组织、全市种植小麦的群众提高认识,及早动手,适时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方针不动摇,在齐穗期至扬花初期及早喷施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其混剂等进行预防,确保做到防在发生流行之前。若天气条件适宜病害发展,应在首次用药后7天进行第二次喷药;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要选择内吸性、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和持效期较长的药剂,用药量要足,喷液量要大,喷洒要匀,以保证防治效果。
防治适期: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4月17日至27日),种植大户可提前到小麦齐穗期。
防治药剂:50%多菌灵粉剂100克/亩或45%戊唑醇·咪鲜胺25克/亩兑水30-50公斤喷雾。其他可选药剂有氰烯菌酯、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抽穗-扬花期有连续降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防治1-2次,确保防治效果。宋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