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格员入户走访
“李大哥,您家燃气橡胶软管有点老化,得赶紧更换,我这就帮您联系师傅。”8月18日上午,陵头镇黄岭村网格员郝占营穿梭在街巷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诉求和处理情况。这是该村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积分制管理”基层治理模式的日常场景。如今的黄岭村,从邻里纠纷化解到特殊群体帮扶,从治安巡逻到环境整治,处处洋溢着共建共治的活力,一幅乡村善治新图景正生动铺展。
党建领航,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以前村里事多繁杂,村干部就那么几个人,群众反映的问题常忙不过来。现在不一样了,党员带头分网格包户,大小事都有人盯着办。”黄岭村村民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自网格化建设工作以来带来的新变化。
黄岭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将全村划分为11个网格,选拔11名专职网格员担任网格长,19名党员、后备人选等担任兼职网格员,吸纳15名青年志愿者,构建起“1+1+N+X”管理机制———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党小组长、1名专职网格长、N个兼职网格员、X个青年志愿者,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每周三早晨,网格员们总会挎着民情记录本穿梭街巷,这是村里的“全覆盖入户日”。从自来水管道漏水到村口路灯故障,从社保政策咨询到种植养殖技术难题,桩桩件件都被认真记录。“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到明天”,是网格员们的口头禅。
今年以来,全村网格员累计入户走访300余次,像毛细血管般渗透村庄每个角落,收集的50余条群众诉求均已妥善解决。从化解邻里矛盾到助力产业发展,从帮扶困难群众到解读惠民政策,网格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
多元调解,架起矛盾化解“连心桥”
“要不是网格员和村干部多次上门调解,我和邻居的占地纠纷怕是真要闹到法庭上,往后见面都得绕着走了。”黄岭村一组村民郝某的话语里,满是对村干部和网格员的感激。
事情要从一场意外说起。同组一名村民在翻地时不慎挖到郝某的地界,多年和睦的邻里关系瞬间起了波澜。专职网格员郝占营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却一度陷入僵局。村“两委”干部随即接力,村委会委员李延明与党员段民中带着诚意多次登门,他们既讲清地界划分的政策及法律,又拉家常唤醒旧情。最终,该村民自愿赔偿,两家人握手言和。
这只是黄岭村网格员众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针对农村矛盾纠纷特点,村里创新组建起由网格员、老党员、乡贤组成的“三位一体”调解队,建立“网格排查———现场调解———跟踪回访”的闭环机制,将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用贴心服务筑牢乡村和谐根基。截至目前,全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从去年的75%提升至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乡村的和谐稳定注入了强劲动力。
积分赋能,激活乡村治理“动力源”
“参加环境整治一次得5分,义务参加禁烧等志愿服务得2分,积分能换洗衣粉、食用油。”在黄岭村爱心超市门口,村民们围着积分细则热议。为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难题,按照群众每户每月10积分、兼职网格员家庭每月30积分的初始积分,该村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将政策学习、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26类行为量化为积分,定期集中兑换物资。
村中“爱心超市”里,大米、棉被、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全部由村集体经济收入和驻村帮扶单位国网汝州市供电公司捐赠支持。“现在大家争着做好事,村里风气越来越好了!”自积分制推行以来,村民主动参与村
级事务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发组建的夜间治安巡逻队已协助化解安全隐患6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从“各自为战”到“党群同心”,陵头镇黄岭村以“党建+网格+大数据+积分制管理”的治理创新,破解了乡村治理中的堵点难点。如今的黄岭村,巷道干净整洁,邻里守望相助,处处涌动着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正以坚实的步伐迈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郭营战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