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户走访
8月18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骑岭街道黄庄村,第十四网格网格员刘快娟已经挎着她那本翻得有些卷边的工作日志本,开始了新一天的走访。她一边核对当天的任务,一边轻轻敲开村民张根正的家门:“叔,今天来给您做社保认证,顺便看看天然气阀门有没有问题。”
这本厚厚的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近三个月来的每一次走访:“7月10日,帮张婶儿代缴电费,发现其家中电线老化,已联系电工维修;7月12日,协调维修村内路灯,并跟进完成;7月15日,组织暑期儿童安全知识讲座……”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正是黄庄村推行网格化管理后的生动写照。
精细织网: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以前村里矛盾多,垃圾乱堆,公共设施坏了也没人管。现在不一样了,网格员天天在村里转,有啥问题当场就能解决。”黄庄村村民任凤霞说道。
19个网格,“1+1+N+X”,这是黄庄村网格化管理的“简称”。
“1”是1名专职网格员(网格长)和1名党小组长,“N”是N名兼职网格员,“X”是吸纳的志愿者队伍。
为了让网格化管理“一网情深”,骑岭街道下派了6名经验丰富的网格指导员,每次村里开会,网格指导员们都会耐心指导网格员们使用企业微信上报事件、传授矛盾调解技巧。“事件上报要准确描述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最好配上现场照片。”“调解纠纷时要先安抚好群众的情绪,再了解诉求,最后寻找平衡点。”这些实用的工作方法,逐渐成为网格员们的行动准则。
这样的做法有用吗?翻开第十二网格网格员王珂珂的工作日志,8月5日的记录格外详细:“晚上7点巡查发现两户村民因孩子玩耍噪音发生争执,现场调解1小时。先分别听取双方诉求,再邀请到村调解室协商,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黄庄村网格化工作日志统计表明,像这样的矛盾纠纷,网格员们每个月都要处理20多起,调解成功率超过95%。
精心管网:“问题小区”变身“和谐小区”
黄庄村的富民家园小区,居住着来自6个乡镇的333户搬迁群众,曾经因生活习惯不同而矛盾频发,垃圾随意堆放,公共设施无人维护,是个过去让村“两委”干部头疼的“问题小区”。
网格员们从代办小事入手,逐步赢得搬迁群众的信任。他们帮独居老人买药、为残疾人申请补助等,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拉近群众的距离。曾经的“问题小区”,如今矛盾减少了80%,垃圾及时清理,群众满意率超过98%,居民自发组建治安巡逻队、文艺表演队,曾经的“各扫门前雪”变成了如今的互帮互助。
暖心服务:做村民的“贴心人”
在黄庄村,网格员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村民的“跑腿儿女”。网格员徐改辉的工作日志里,记满了各种代办事项:帮老人买药、替村民代缴水电费、为困难家庭申请补助……每一页都写满了对群众的牵挂。
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闲置仓库变黄金屋”的致富故事。第十四网格网格员刘快娟在走访中得知某电商企业急需仓储场地,立即上报村委会。在网格指导员的协调下,村里将闲置多年的仓库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4万元,还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网格员不仅要会管理,更要做致富的信息员!”村党支部书记常闯伟由衷赞叹道。
积分激励:网格员“使命感满满”
“参加一次卫生清扫积2分,成功调解一起矛盾积10分,攒够50分就能全家免费游览风穴寺景区!”8月18日上午,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员们热烈讨论着积分细则。
黄庄村将网格治理与积分制结合,每名网格员每月基础积分100分,其中网格员“4+1”工作职责70分,工作效能20分,群众评价10分,在此基础上根据网格员日常表现加减分值。每月由考核小组给予网格员分值,提交村“两委”审议,审议完成后公示评分结果,公示3天,期间网格员可进行申诉。每季度末组织村民代表对网格员工作满意度开展测评,表现优秀的网格员给予一定奖励,表现不好的网格员及时调换。黄庄村通过积分管理,不断激发网格员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的热情。
如今,在黄庄村每天都在发生着“一网情深”的动人故事。
“现在有啥事就找网格员,比打12345还快!”这是村民们眼中的“黄庄新貌”。
而对于村党支部书记常闯伟来说,则有更深的体会,“通过网格化精准治理,村里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矛盾少了,网格员前置调解机制将绝大多数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矛盾纠纷数量同比下降80%,由原来的信访重点治理村变为现在的信访稳定村。二是环境美了,垃圾清运及时,违建零新增,破损设施全面整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人心暖了,村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自打兴起网格化,黄庄的好故事,再也说不完。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