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旗下走出来的人民公安老行当之灶间烟火是人家汝石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81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19

老行当之灶间烟火是人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晓伟

如今的孩子们,别说用散煤烧水做饭取暖,甚至有个别孩子,连煤球也没见过几个。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那可是家家必备的重要生活物资。毕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烧火做饭的燃料,是放在第一位的。

小时候,家家户户烧的都是用散煤加入一定比例的黄土,通过充分搅拌均匀而制成的煤堆或煤块,堆放在厨房的一角,供平时做饭或冬天烤火用。所以在当时,无论谁家的厨房都是黑乎乎脏兮兮的。因为是生活必需品,消耗量大,同时,如果掺入的黄土比例不当,就很难使用,所以,轧煤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

家家户户的半大小子,自然成了轧煤的主力军。

轧煤的工作,要选在艳阳高照的下午,好的天气有助于煤堆或煤饼的快速凝结,有利于储存和使用。每当星期天一到,邻居们就开始为轧煤而忙碌起来。而买煤的任务,自然就落在星期天在家休息的初中生、高中生身上。他们会叫上几个要好的同学、朋友帮忙,一起将煤轧完。那时候,买煤要到指定的煤场,有专门人员用带车子(架子车)为居民送煤。要想买到好烧一点的煤,就得早早到煤场排队、开票、交钱,还要帮送煤员装车、推车、卸车。煤买回来后,还要把煤块筛出来,留着过年过节用,把煤面子掺上适当的黄土,就可以轧煤了。

轧煤时,要将筛净的煤扒成一个外圆内空的圆圈,然后将一定比例的黄土放进去,注上水后要泡上一阵子才能开始轧煤。用老人们的话说,要把煤洇透,才能把煤和均匀,这样轧出的煤才好烧。这只是轧煤的前奏。

轧煤的高潮开始了。几个半大小子用铁锨把外面的煤依次逐渐向黄土上翻,直到把黄土完全覆盖,然后从底部再把煤堆反过来,你一锨我一锨地把煤和均匀。有的小子嫌用铁锨翻煤太慢,干脆光着脚丫子跳进煤堆,用脚踩起来。直到把煤堆完全翻均匀后,要晾上一阵子,然后一锨一锨再把轧好的煤运到厨房的角落里才算完事。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门前和街道的两边到处都是黑乎乎轧煤的印痕,一般的人家,每次都要轧几百斤的煤堆,好烧上一段时间。

真正体验轧煤艰辛的,是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特别是年前的那几天,家家户户都要轧好一堆煤,供过年使用。记得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九,我家的煤用完了,急需要找人轧煤。因是年关,同学、朋友们都有干不完的活,没办法,我只好一个人冒着寒风轧起煤来。冰天雪地里,手脚都被冻麻了,看到小山一样的煤堆,想到是“一个人在战斗”,真是哭的心都有。那次轧煤,几百斤的煤堆,硬是让我从上午轧到晚上。

而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蜂窝煤,是当时比较先进、比较卫生、比较环保的燃烧材料。

蜂窝煤是学名,在我们这中原小城,人们都叫这黑乎乎圆滚滚的家伙为煤球。以蜂窝煤为家用燃料的最大优点是发火均匀,操作简便,占地方小。每次用完,将煤球炉的进风口关闭,炉子上端压上一块中心有一小孔的生铁板后,就可以封炉过夜。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打开煤炉进风口,不大一会儿,火势就汹汹往外涌,这时可烧早饭了。烧蜂窝煤可节省生火时间,减少环境的污染,所以,稍有一点条件,人们就拆掉厨房的煤火,用起煤球炉子来。

当时街上的煤球店有蜂窝煤供应,每百斤煤球票可买80只。煤球破碎后就不能烧了,因此装运煤饼也是件麻烦的事。自家打煤球,是一件再麻烦不过的事情,所以人们宁愿雇人来家打煤球,也不愿自己动手。

记得一位邻居,是一位享誉小城的文人,地级报纸曾刊登过他的“豆腐块”。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有才能的文人也不能不放下手中的纸和笔,将他的才智转向为了生活如何节约每一分钱上。自从烧起煤球后,他发现在煤球炉上炒菜时,有时会遇上炉子内一只煤球将燃尽,加上新煤球后须等多时火才能旺起,为此,他曾用钢锯条将煤饼拦腰锯开,一只煤球变成二只薄煤球,用于炉火不旺时救急时效果很好。但由于这种做法很“抠门”,也很不实用,锯不好会将煤球锯碎,得不偿失,所以即使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他的这一“节省法”,也没有在邻居间普及起来。

随后不久,这位文人琢磨节省煤球加工费的方法来,便有了自制煤球模具自制煤球的想法。凭着过人的思维方式,他成功地将一段废弃的粗钢管锯成大约10厘米的小段,然后经过焊接、打磨,制成了当时鲜见的煤球机。他的煤饼机由直径10厘米长10厘米的钢管做套模,底板上焊上12根直径1厘米的圆钢,上模圆铁板钻12个能穿过圆钢的孔,中间又焊有一根圆钢。买来散煤灰筛净后加入少许水拌匀,取黏湿适度的煤灰放在煤饼模筒内,将上模圆铁板合上后用用力敦实,使模筒内的煤灰填实后往下一推,一只直径为10厘米,高为8厘米,中间有12个孔的煤饼就成型了。刚成型时的煤球还是湿的,须经太阳晒干后方能收藏。

虽然他自己制作出了煤球机,但手不能缚鸡的单薄身体,远不能让他将散煤变成蜂窝煤,他就用以技术换体力的方法来换取煤球。比如别人要借他的煤球机,他就提出要别人为他打多少个煤球。这样的方法,竟使他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惹得邻居们很是羡慕。

一次,他好不容易以以上方法让别人为他打了数百只煤球,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等着被晾晒干好收藏。哪知到了晚上,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他从睡梦中惊醒,想起院子里还有刚做好的煤球,于是急忙冲向雨中去抢收。但是被雨淋湿后的煤球手一拿就变形了,有的煤球已经几乎被淋成了煤浆,面对一堆又湿又烂的煤球,他心中懊恼了好几天。

作为传统燃料,如今的煤球,在市场上仍有一席之地,不少饭店的后厨,仍用蜂窝煤烧火做菜,而卖煤球的,已经是上门送货了。

山上层层桃李花,灶间烟火是人家。如今,城市里的居民早已告别了烧煤球的时代,用上了更加方便、卫生、环保、快捷的清洁能源———液化石油气和管道天然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那并不太遥远的记忆,仍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回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