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夏邑县城北十五里有个还乡祠,还乡祠所在的村叫王公楼,是孔子的老家。
孔子的祖籍在夏邑,这是我站在还乡祠的大门外才知道的。
到达还乡祠时,朱红色的大门前空无一人,只有大门左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静静伫立、默默相伴。还乡祠旁的围墙上,绘制着孔子行教图与孔子车马出行图。
《史记》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子姓,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是他的十四世祖。孔子的家族是宋国贵族,宋国君主的分支,殷商王朝的后裔。据《史记》《孔子家语》《曲阜孔府档案》等史料记载,孔子先祖弗父何曾为宋国公卿,封地于栗(今河南省夏邑县),世代相守。弗父何及其六代先人都葬于夏邑的孔林。
公元前680年,宋国宫廷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因避祸而迁至鲁国。孔子成人后得知夏邑县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曾多次回乡祭祖,并考察殷礼。孔子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为表达思念之情,立祠纪念,取名“还乡祠”。
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仿文庙,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宋真宗时期,孔子的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曾从曲阜回此定居,并对还乡祠进行了修复扩建。金代立了杏坛碑,清代增建了崇圣祠。
走进还乡祠大门,正中一条笔直的道路,将院子一分为二。道路正中立着一尊3米高的孔子行教铜像。道路两侧翠柏夹道,将铜像衬托得更加高大。圣人头扎儒巾,须发飘逸,面带微笑,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似乎在对我们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尊孔子行教像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捐赠的,两米高的基座周围刻着孔子讲学、周游列国的浮雕图案和《礼运大同篇》全文。汤恩佳是香港的染料大王,致力于推行儒学文化国际化,在全球捐赠了超过400尊的孔子铜像。重修大成殿时,他又捐资了100万元。
大成殿在孔子行教像的后面,是还乡祠的主题建筑,也是除了铜像之外的唯一一座建筑———如果铜像也是建筑的话。
大成殿面宽约七间,重檐歇山顶结构,屋顶盖黄色琉璃瓦,黄绿镶边,庄严肃穆。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先祖们的塑像,其左前方立着一通“孔子祖籍夏邑”的石碑。道路东侧为碑林文化区,十几通或旧或残的古碑在荒草中悄然而立,用沉默讲述着属于还乡祠的过去时光。
那个康熙三十一年的青石阴刻穹碑上,是孔子还乡祭祖以及还乡祠修复的史料,虽历经风雨侵蚀,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孔子十世祖弗父何之墓、七世祖正考父之墓和六世祖孔父嘉之墓也都在还乡祠里。
出生在鲁国的孔子三岁丧父,跟随母亲清贫度日,六岁入学,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神童”。十七岁丧母,十九岁前往宋国,认识了妻子亓官氏。鲁国国君听说他有大学问,在他儿子出生时,特派人送来鲤鱼以表祝贺。孔子很高兴,就给儿子取名“孔鲤”。
但是孔子的命运并无有大的转机,于是在35岁那年他去了齐国,一开始齐景公挺赏识他的,但齐国大权在握的晏子不喜欢他。后来发现那里的“苛政猛于虎”,无奈之下只好又回到了鲁国。
当官无望,孔子换了“赛道”,当起了老师,办起了私塾。学校办的好,教出了很多出色的学生。子路、颜回、冉有、子渊等这些优秀的弟子一直跟随在他的左右,这样心酸的日子,他过了十四年。
51岁那年,孔子终于从政当官了,鲁国政府让他去当了个中都宰,相当于是县里的一把手。也许真不是当官的料,于是在55岁这年,他辞职不干离开了鲁国,开始游历列国,这一游又是十四年。
孔子是怀揣着大梦想游历各国的,怎奈那是一个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的时代,各国都在打来打去。怀才不遇的孔子在68岁的时候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安心做学问,开创了儒家学派。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成为儒家思想传播的中坚力量。儒家学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治国圭臬,统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学习好了还可以去做官。
他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他的这个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深受其影响。他一身才华但一生清贫,却给后代带来了无尚的荣光和富贵,也为中华民族创下了万世基业。这,是他所无法预料的。
孔子在世时并不得志,他到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犬”。在他去世二百八十多年后,八世孙孔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奉祀君”,从此孔家开始发迹,一路高光。
其十二世孙孔霸是汉元帝刘奭的老师,教尚书,汉元帝即位后封孔霸为关内侯,孔府开始成为世袭罔替的侯爵府第。唐玄宗李隆基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封其三十五代孙孔燧之为“文宣公”。宋真宗赵恒把孔子抬上了“至圣文宣王”的宝座。四十三年后,宋仁宗赵祯又封孔子的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代代世袭,与国咸休,一直延续了八百多年。
然后,孔子光环缠身,地位被历代统治者越抬越高,“一直抬到了吓人的高度(鲁迅语)”。
站在孔子行教像前的香炉边,手里拿着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火机,却怎么也点不着手中的香。看看旁边一动不动的树梢,不明白哪里来的风,正好就吹在了圣人身前、香炉周边。
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六枝细香缓缓燃起,袅袅香烟在空中摇曳着美丽的舞蹈。
衍圣公府安富尊荣,还乡祠里白云清风。拱手作揖拜别圣人,却忍不住频频回首。圣人喜欢的,也许正是这淡淡明月和习习清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