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开办电子加工厂带富乡邻促增收西瓜酱香飘出乡村振兴“巾帼路”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9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22

西瓜酱香飘出乡村振兴“巾帼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盛夏的陵头镇庙湾村,“小眼妹生态酱园”的晒酱棚内,深褐色酱胚在陶缸中静待发酵,浓郁的酱香弥漫四溢,“晒”出了一条妇女带头致富的乡村振兴路。

西瓜酱产品

上午10点,酱园负责人刘伟玲刚从酱棚忙完出来,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带着姐妹们,早上5点就开始翻搅酱缸了,让酱料均匀呼吸、充分发酵。”刘伟玲快人快语,笑容爽朗。别看她身形瘦小,干起活来却透着一股干练利落劲儿。下午5点,她们还需再搅拌一次。

工作中的刘伟玲

刘伟玲介绍,目前她的酱园拥有3个标准化晒酱大棚,年产能稳定在18万斤至20万斤。眼前这一批酱胚正接受着盛夏阳光的洗礼,预计8月下旬就能成熟出缸。这些优质酱料作为原料,主要供应给洛阳、驻马店等省内城市,以及山东、安徽等地的食品加工企业。同时,她的自营品牌“小眼妹”西瓜酱,与漯河一家加工企业深度合作,进行标准化封装和品牌化运作,销往市场。

瓷盆发酵

这一方酱香浓郁的天地,承载着刘伟玲夫妇从艰难起步到稳步发展的创业历程。2020年11月,家庭突遇变故,刘伟玲丈夫经历了一场重病,丈夫在家养病,刘伟玲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她养过猪、开过直播,“养猪时‘高进低出’,赔的一塌糊涂,也借助过直播的东风,尝过甜头,但最终都没有持续下去。”刘伟玲感慨地说。

工人们搅拌酱料

谁能想到这位曾涉足直播、从事过规模养殖的乡村女性,如今将全部热情倾注在晒酱大棚里,潜心制作传统西瓜酱。这缘于2022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庙湾村第一书记徐云峰,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引入了西瓜酱加工项目。刘伟玲夫妇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并拜师于西瓜酱非遗传承人,潜心学习传统制作技艺。从最初的犹豫试探,到如今的笃定深耕,刘伟玲不仅熟练掌握了核心技艺,更对这份事业充满了信心。

发酵中的酱胚

“最初就是想把咱家乡的味道做出来,让更多人尝到咱农村的好东西!”刘伟玲笑着回忆,她与丈夫携手创业,从家庭小作坊起步,一步步走向了订单式生产的规范化道路,西瓜酱的香气里藏着无数个日夜的辛勤摸索。

西瓜酱的制作讲究时节。每年春节过后,刘伟玲便着手筹备物料。捂制霉豆是关键的起点,需历经泡豆、煮豆、裹面、发酵、烘干等多道精细工序。待到盛夏西瓜大量上市,刘伟玲夫妇便四处奔波,精心挑选品质上乘的西瓜,开始一年中最忙碌的西瓜酱加工季。

刘伟玲核酱园的姐妹们

更令人欣喜的是,小眼妹生态酱园已成为庙湾村及周边村落留守妇女重要的“就业港湾”。在这里,她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农忙时节她们农田耕作,农闲时便到酱园灵活务工,增收顾家两不误。

“以前农闲时节就闲着,现在来酱园帮忙翻酱、选豆,活儿不重,离家就几步路,每月都能挣钱补贴家用,还能照看老人孩子,心里特别踏实。”务工人员刘会说。

刘伟玲常说:“只要大家来干活,开心是第一位!”轻松融洽的氛围让务工的姐妹们干劲十足。另一位常年在酱园工作的村民小芝笑着说:“在这儿干活,忙得充实,心情也好。一年四季基本都有活干,时间灵活,家里有事随时能照应,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忙碌的工人

如今,小眼妹酱园已步入稳步发展阶段,通过稳定的订单打开了销路。面向未来,刘伟玲规划清晰:“等这批酱下缸,马上就着手升级车间设备,安装雾化加湿器、强力排风扇和冬季供暖设备,这样捂制霉豆的环境就能更稳定、更高效,不受季节天气太大影响,一年四季都能保证品质。”

刘伟玲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村民积极加入西瓜酱制作行列,让这承载着传统风味的西瓜酱,真正成为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甜蜜产业”,让这条飘着酱香的“巾帼路”越走越宽广。

宋盼盼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