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市高温天气持续,热浪席卷下,中暑相关病例也随之增多。7月15日至16日,市人民医院接连接诊多例中暑患者,其中不乏症状较重的热射病病例,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展开救治,为高温下的生命健康筑牢防线。
7月15日中午1点左右,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在地里浇地时,突然因中暑倒地不起。家人发现后焦急万分,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迅速将老人送至市人民医院,早已等候在急诊区的护士杨雪、医生郭星源第一时间接诊。经检查,老人既往有脑血管疾病史,高温暴晒叠加体力消耗,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出现头晕、乏力、体温升高等中暑症状。医护团队迅速为老人降温、补液、监测生命体征,经过及时救治,老人的症状逐渐得到缓解。
当天下午,急诊再次接到紧急通知,一名74岁的老太太在家中中暑倒地,还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的情况。120救护车紧急将老人转运至医院,医护人员立即启动中暑救治流程,为老人进行物理降温、静脉输液等对症处理,全力稳定老人生命体征。
7月16日,高温依旧“在线”,中暑的危险持续升级。当日下午4时,一位88岁的老太太被家属紧急送至医院。家属描述,老人已出现意识障碍2小时,伴随大小便失禁,测量体温高达42℃,病情十分危急。急诊科医生程英奇结合症状和检查,老人被诊断为热射病,立即被收入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救治。
当晚7时,急诊又迎来一名75岁的老大爷,他同样出现了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体温异常升高,经诊断也为热射病。急诊科医护团队迅速投入战斗,从降温、补液到脏器功能支持,每一个环节都精准高效,与时间赛跑,全力挽救患者生命。
很多人觉得“中暑就是晒晕了,歇会儿就好”,但事实并非如此。急诊科主任李献良介绍,中暑根据症状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热射病正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多由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起,表现为核心体温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此次接诊的患者中,老年人占比较高,且部分伴有基础疾病。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加上基础病影响,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中暑,且进展更快、后果更严重。
面对持续高温,如何有效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市人民医院急诊医护团队为大家送上实用防护指南:
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外出活动,尤其不要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确需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措施,戴帽子、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随身携带遮阳伞。
及时补充水分:高温天气下要多喝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盐分。但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特殊人群加强防护: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是中暑的高危人群,更要注意防暑。家人要提醒他们减少外出,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注意饮食和休息:高温天气下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抵抗力。
学会识别中暑信号: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是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应立即停止活动,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及时补充水分。若出现体温升高、皮肤灼热、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可能是热射病,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送医救治。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