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艳蕊
一河通古今,一脉传千年。
柳孜码头遗址现存于安徽省濉溪县境内的百善镇的柳孜村,它见证了千年运河的繁华。
一千多年前的柳孜镇,非常繁华,是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据清光绪《宿州志》记载,明代之前的柳孜有庙宇九十九座,水井百眼。
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柳孜人;素有“笛圣”之称的著名的音乐家、东晋名士桓伊,也是柳孜人。
柳孜镇之所以豪横,是因为它有所依凭。穿镇而过的通济渠,让它成为国家的交通要道,通济渠上的水运码头为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通济渠长650公里,流经三省十八县(市),沟通黄河与淮河,将中原地区与江南紧密相连,是隋唐宋时期的运输大动脉。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泛滥,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深埋地下,不知所踪。
与通济渠同兴共衰的柳孜码头同样杳无音讯,虽然说留下了一个柳孜村,但多少年来,早已无人知晓身边曾有码头这个传奇的存在。
柳孜运河码头的出世是个传奇。因为它是被“挖”出来的,但追根究底,它是被“拆”出来的。
1999年春,淮北市拓宽改建303国道,线路经过濉溪县西南方向的柳孜村。当地一户居民在拆除被征迁的房屋时,意外发现房基下堆放着整齐的条石,层层揭取,取之不尽,始终没有到达底部的迹象。文物部门得知后,组织考古队进驻柳孜,一场伟大的考古发掘开始了。
一座沿运河南岸东西走向顺河而建的石造码头被“挖”了出来,经考证,此码头为北宋时期的货运码头。
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柳孜码头,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比商丘南关码头的发掘早了将近十年。
1999年,在柳孜码头发掘当年,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就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柳孜运河码头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孜码头的横空出世,传奇般地中止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通济渠深藏地下之后,它的流经路线成了一个谜。专家们为线路走向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说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来南录》和《开河记》记载,通济渠与汴渠在开封分离后,经河南安徽江苏,从洪泽湖入淮。
另一种说法认为,通济渠最终在江苏徐州汇入泗水。
柳孜码头遗址的发现,为千年古运河线路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也为研究中国运河考古史找到了突破点。
如今的柳孜码头遗址上已建成了一个公园———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公园内一座形似桅杆的奇特建筑,是即将投入使用的古桥梁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采用大跨度钢结构保护大棚,以最少的支撑点横跨古运河河道,柳孜码头遗址被罩在下面。
得知我们专程从外地赶来,工作人员特许我们走进了博物馆一层,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柳孜码头。
柳孜码头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发掘。
1999年的首次发掘,考古人员在900平方米的考古探方内,发现了一座宋代的石构建筑;出土八艘形态各异的唐宋时代的木船;运河内还发掘出了大量隋唐宋金时期的精美陶瓷器及其残片。八艘沉船中有三艘沉船较为完整:一艘有个长长的扫帚尾巴,一艘为整根原木雕凿的独木舟,还有一艘竟然长达23.6米。运河内发现这么多的沉船还是第一次。
2012年第二次发掘,在原来的石构建筑对面又发现了同样规模大小的石构建筑,这两个建筑分别建在运河的南北两岸,相距17.7米,与《清明上河图》中虹桥形象一致,专家推断为虹桥桥墩遗迹。
首次发现石构建筑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那是一座码头遗址,第二次的发掘终结了这个推断,也终结了一个长达十三年的争论。
码头遗址内还发掘出文物7000余件。这些文物,现存放于淮北市博物馆。
我们又赶到了淮北市博物馆,只为一睹柳孜码头出土文物的绝世风采。
淮北市博物馆,也叫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在运河遗韵厅的大玻璃罩内,我们看到了8艘沉船中的两艘。
唐代货船的尾部,有一个超过4米的、长长的如同一个扇形大扫把的拖舵,被古船研究专家称为“淮北舵”。
“大扫把”的对面是一艘精致的唐代独木舟,由一整根的香樟木雕凿而成,长10.6米,中部最大宽度1.25米,首部最窄处只有0.52米。壳体虽薄,但十分坚固。挖出来的时候,它的船舱内还有一个泡菜坛呢。
运河瓷器展厅内,展示着全园二十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它们跨过隋唐宋元,覆盖东西南北,代表着当时民窑生产的较高水平。可惜的是,博物馆内珍藏的三件汝窑瓷器并未展出,使我等无法饱览古时汝瓷的绝代风华。
留有遗憾,唯等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