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太感谢您了!您捐赠的这些关于汝州城市发展的资料太珍贵了,每一件都带着时代的印记,对我们梳理城市历史、留存城市记忆极具价值。您主动整理并捐赠给档案馆,这份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档案事业的支持,让我们深受感动,真心感谢您!”7月4日,在市档案馆捐赠现场,工作人员接收李法亮捐赠的资料时,向他由衷致谢。
“这些资料捐给档案馆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更多人看到咱汝州的发展变迁,这才是它们的价值所在。以后我要是再整理出有意义的资料,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只要能为档案事业出份力,我义不容辞!”李法亮恳切地说。
据了解,此次李法亮捐赠的资料涉及汝州城市发展多个方面,包括临汝县1987至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汝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1997-2010年)、《汝州市望嵩文化广场设计》、部分乡镇总体规划及建设规划文本等,共计174本。当天,市档案馆为其颁发了捐赠证书。
此前,李法亮已先后捐赠《汝瓷知己汝州等你》《印象汝州》《汝州全域旅游全景图》等资料34册,以及《百年辉煌》党史明信片、《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第一批)》《黄河宁天下平》等明信片10套。截至目前,他累计捐赠档案资料达218册(套)。
全民参与档案征集,方能留住鲜活的“汝州记忆”。一直以来,我市收藏爱好者、社会各界人士及在外工作的汝州籍人士,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家乡情怀,热心支持档案事业发展,为档案工作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无偿捐赠的珍贵文书资料、老照片、村志、家谱、手稿、个人著作等,为研究汝州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不仅充实了馆藏资源,更弘扬了保护历史、传承文化的社会风尚,为汝州档案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汇聚社会力量,让“汝州记忆”在档案中流淌。近年来,市档案馆高度重视档案征集工作,多措并举拓展收集渠道和范围,丰富档案资源,力求完整留存“汝州记忆”。在征集过程中,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尤其在城市建设与拆迁期间,主动协助整理、移交各类档案,为守护城市记忆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档案馆与社会团体紧密合作,构建起多元化的征集网络———汝州市收藏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发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书画及文史资料,丰富了馆藏资源。
市档案馆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征集工作。抢抓时机,抢救性收集。汝州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后,档案馆主动介入,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二里店、郭庄、南关等拆迁区,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工作人员以耐心、诚心和责任心,让拆迁群众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支持参与,前期便收集到古城砖1300多块,碑刻、门牌、生产生活用品、民间工艺等实物1800多件,档案资料250多册。
突出特色,选择性收集。与相关单位、民间团体、社会组织、文学文史爱好者等联合,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合作共赢。与教育部门合作,在高考前开展高三学生梦想档案寄存活动,征集梦想档案2800余件;立足书法教育优势,建立专门书法教育档案,接收优秀书法作品100余件;发布《关于征集汝州工业记忆的公告》,接收我市收藏协会谭国强、李丙臣等捐赠的烟标18种200余张;联合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汝州分会、汝州市作家协会、汝州市书法家协会、汝州市诗词学会等组织,征集本土文学文史资料280余本,接收胡庆绍、和万胜等书法家作品6幅。
建立台账,系统性收集。围绕汝州古村落、古建筑等文物古迹,以及汝瓷、曲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专人有计划地全方位收集照片、视频、实物、文书等资料。在曲剧档案收集工作中,累计采访曲剧艺术名家、老艺人及后人等150多人次,收集剧本、乐谱等资料230余册,整理文字材料10.5万字,拍摄照片3800多张,录制口述档案及曲剧唱腔180多小时。对收集完整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目前,档案馆已将整理完整的资料汇编出版《汝州电影》《汝烟记忆》《汝州古山寨》等“汝州记忆”系列书籍。
宋盼盼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