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涓:一抹天青为“汝”来程晓茹:走村入户的“网约护士” 90后夫妻小早餐里的“大幸福”“戏骨”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8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04

杨晓光、范亚歌:

90后夫妻小早餐里的“大幸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范亚歌

凌晨4点,天色深沉,位于梨园小区南门口的鸿喜早餐店已经亮起了灯光。店铺老板杨晓光与妻子范亚歌熟练地洗手、系围裙、戴好帽子,在案板与灶台间穿梭忙碌着。“咱们要赶在天亮前备足餐食,让街坊们一开门就能吃上热乎的早餐。”范亚歌边揉面边说,一旁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鬓角的汗珠。

几年前,杨晓光夫妇还在南方城市的流水线旁挥汗如雨,如同无数打工者一样,为生计奔忙。然而,岁月无声,孩子渐长,父母渐老。母亲一次意外跌倒后无人及时照料的惊慌,以及儿子在视频通话中流露出对父母陪伴的陌生与渴望,像两枚沉重的砝码,重重压上他们心头。再想到视频里儿子躲闪的眼神和母亲床头未及时更换的药瓶,最终夫妻俩决心归家创业。范亚歌说:“当时,我们俩整夜没合眼,反复掂量。孩子大了,父母老了,再等就真怕来不及了。”

返乡之路并非坦途。创业资金短缺是横亘在前的第一道坎。他们拿出了多年打工攒下的全部积蓄,又谨慎地向亲友借了一部分,每一分钱都反复计算。从店铺选址到装修布置,从挑选食材到反复调试口味,夫妇二人几乎都是亲力亲为。首次开店,杨晓光也曾忐忑不安。妻子的鼓励成了他前进的动力。“别担心,这些年什么苦没吃过?不试哪来的机会……”这些朴实的话语,让他放下顾虑,全心投入经营。杨晓光至今清晰记得那段日子:“为了一根口感完美的油条,我炸糊过几十次面团。”硬是把一个“门外汉”逼成了“多面手”。

如今,鸿喜早餐店的烟火气已悄然融入附近小区的日常肌理。除了深受欢迎的油条、胡辣汤等传统早点,范亚歌还外出学习了精致小笼包和豆腐脑等小吃,吸引了更多年轻顾客。小店不仅支撑起全家生活,更成为社区温暖的连接点。几位常来的老人,已习惯每日在此小聚;上学的小学生,也喜欢来买一份热腾腾的早点。一位常客感慨道:“他们的包子,个大料足,小两口诚心诚意,来这吃,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

小店忙碌的间隙,杨晓光的父亲会默默过来搭把手,母亲则帮忙照看孙子。孩子放学后,也常在店里一角写作业,抬头就能看见父母忙碌却安定的身影。范亚歌一边麻利地给顾客装好早餐,一边微笑地说:“累是累点,但心是安定的。早上开门,看见老人孩子都在跟前,再听到顾客说一句‘味道真好’,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晨光渐明,早餐铺飘出的麦香、肉香唤醒了沉睡的人们。范亚歌掀开蒸笼,白雾裹挟着暖意扑面而来。在这方烟火氤氲的小店里,夫妻俩用双手“烹”出幸福滋味,也让奋斗的故事在热气腾腾中不断续写。牛莉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