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日鹧鸪天·红船颂七一抒怀南京的雨恩师曾海亮折射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8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02

恩师曾海亮

张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曾海亮是我高二时的英语老师,也是我学生时代的第三位英语老师。

我的初中是在家乡的村办学校就读的。那时候,英语真的是一门特别稀罕的课程,别说学英语,很多人就是连英语课本的模样也没见到过,能教英语的老师更是成了难得的人才。

我上初二那一年,我所在的学校终于也开设了这门课,不过只是从初一年级开始的,这就让我们这些初二年级的“老字辈”感到不无遗憾。不少学哥学姐纷纷从学弟学妹们手里“抢”来英语课本一睹为快。可看着课本上面的那些酷似汉语拼音却不知如何开口的文字,他们一个个傻眼了,干脆按照想象中的样子,一边摇头晃脑一边嘴里“叽里咕噜”地瞎说胡嗨一通,逗得别人笑痛了肚子,自己也终于忍俊不禁,捂着嘴停下了那滑稽的表演。

我学英语很晚,直到上了高中才开始从初中英语课本学起。那时候的学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也是两年,和现在的学生比起来,高中毕业的时间整整早了三年。

1981年9月,我升到了高二。英语课上来了个男老师,中等身材壮壮实实,白白净净的脸,似乎还长着不太茂盛的络腮胡子,说起话来带着难懂的外地口音,乍一听还觉得有点不太习惯。这个人就是曾海亮老师。

曾老师很严肃,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课上课下和学生的沟通互动很少。下课后和其他老师的言谈中,大家也很少能看到他开怀大笑的样子。

曾老师讲起英语课来中规中矩,每一节课都是先范读对话和课文,然后一句句地翻译成汉语,再进行领读,最后还留给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去消化理解和巩固练习。曾老师讲课的风格循规蹈矩不弄玄虚,这种步步为营的做法虽然稍显古板,其实正是那个年代老师们的标配。

曾老师很严肃,脾气却一点也不厉害,对学生们课堂上的顽皮和捣乱,他只能怒目而视默默无言。他那不太好懂的口音,也减弱了课堂的吸引力。时间一长,学生们都明里暗里“欺负”他,上课也不好好听讲,甚至交头接耳,成绩不太好也是在意料之中。

可是学生们不知道,曾老师是欺负不得的,也是万万不容小觑的,到过曾老师办公室兼卧室的学生都知道这一点。

我所就读的乡下高中,校园坐西朝东,从大门进去的一条路直通校园最后西墙边的一栋二层的南北向学生宿舍楼。我们高二的教室紧挨着北院墙,教室的西面是教师们的办公室兼卧室,共三排,呈东西方向。

教师办公室中间一排最东面的那一间,就是曾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门朝南。从门口右侧的小路向北走二三十步,就是我们的教室。课外活动或者去食堂吃饭由此经过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悄悄向老师的室内看去,总想窥探到一些老师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曾老师住室内的西墙上,挂有一个镜框,看上去很不起眼。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镜框里的照片上是一个军官,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就是借一万个胆,学生们也绝对想象不到,照片上那人就是眼前这个貌似普普通通就像隔壁邻居一样的忠厚长者———曾老师。

后来才知道,曾老师毕业于名扬中外的黄埔军校,是第23期第3总队的学员,只是因为特殊原因被下放才阴差阳错地成了老师。在当时那个英语老师奇缺的年代,为了替校领导分忧解难他又一次挺身而出,承担了这个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的教学任务。曾老师真是文武双全,如今俯下身子做起了“洋先生”,令多少同事刮目相看。他今天在课堂上的低眉顺目,明眼人都能看出那是出自对弟子们的豁达宽容和无限慈爱。

曾老师讲完课,总是喜欢站在讲台旁的门口,默默地,茫然地,一脸的波澜不惊,有时看看黑板上自己的板书,有时看看教室里嬉闹的我们,好像若有所思,又好像在无奈地摇头。当时的我,哪里会知道老师心中的感触和思想。

现在,我也站上了三尺讲台为人师长,仔细想来,当时面对着我们这群不谙世事满腹草莽的学生,萦绕在老师心头挥之不去的,一定是怜惜、失望、不甘、无奈、愤然和不解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绪。

当时英语考试的总分为一百分,能考过五十多分的人,在班上就是凤毛麟角了。想想当时的乡下孩子,父母双方都是农民的居多,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怎样督促孩子的学习,更不知道怎样规划孩子未来的发展之路。学生们也没有很高的追求,能拿着高中毕业证回家种地就是理想的归宿了,感觉比那些没上完初中甚至小学就回家种田的孩子,高中生在学业上已经占得了先机。

得益于当时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教学节目,我的英语到高二时已经稳稳当当拿到了七十分左右,是全班同学中绝对的N o.1。我心里常常为此有点沾沾自喜,当然也就很看重每次考试的成绩。

除了在课堂上聆听曾老师的教诲外,课余时间我和曾老师并没有什么交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生们,对老师还是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敬畏,在路上相遇还没打招呼就先红了脸,更多的学生是能躲就躲借机开溜,或者索性把脸一扭匆匆而过。在我的认知里,很多老师对于学生也是看着似曾相识,但人和名字配不上套。我也断定我的名字只是班上的一个符号而已,老师未必能把它和我联系起来。

一次考试过后,我很想知道自己最终的成绩。正好看见曾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门口站着,便走过去怯生生地说:“老师,我想看看我的成绩。”曾老师看了我一眼,便脱口而出:“你,74分。”哎呀,老师居然知道我的名字!他竟然还把我的成绩记得这么清楚!一瞬间,我有点惊讶,也有点失望。本来我还想趁看成绩的机会去看看那张照片,欣赏一下老师那雄姿英发帅帅的样子呢,现在没有机会了!但我内心里更多的是感动。自己学习上的一点点进步,本是分内之事理所应当,可曾老师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那一刻,我知道我占据了老师心里最温暖最柔软的地方!

毕业四十年来,每每想到曾老师对我的赏识,我都激动非常,那是他对学生无私的付出和激励。想起师从曾海亮先生的学习生活,短短一年飞逝,我却没有珍惜先生的教导,也没有对先生的经历有更多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当年无知而幼稚的我们,让宽厚大度的曾老师受到那么多委屈和无奈甚至失望,究竟怎样做才能弥补啊!其他同学的想法我不了解,但是我真的感到辜负了他的一番好意。

我知道,曾老师一定原谅了我们这些弟子,但我们却不能轻易释怀,唯有更加努力地生活和工作,才是对恩师最好的回报。

作此小文,聊以表达对恩师曾海亮的感激和思念。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