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钱拖了快一年了,工人工资我都垫付不出来了。”原告陶某攥着一沓催款记录,眉头紧锁。
这是近日发生在市法院庙下法庭的一幕。但最终,这场历时近一年的合同纠纷,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迎来转机并得以解决。
该笔欠款要追溯到2024年,陶某中标了汝州市某公司的钢结构项目,并支付了20万元保证金。谁知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在多次协商后,该公司退还了3万元,剩余17万元却一拖再拖。
“电话不接,信息不回,我是真没办法了才来法院。”陶某回忆道,“本以为要打场持久战,没想到法官给出了新方案,让我们的矛盾纠纷得以快速化解”。
“考虑到被告企业的实际困难,我们设计了分期履行方案。”承办法官杨林辉说道。最终,双方选择各退一步,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分四期,最迟于8月30日之前将所欠剩余款项返还给原告。
“这个方案我们同意!”该公司法人代表说,“我们真的不是故意拖欠,公司现在正在回款期,资金周转确实困难,分期支付给了我们缓冲的时间。”签完调解协议,该公司法人长舒一口气:“今晚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我们一定按时还款,重建信誉。”陶某也露出了笑容:“法官说得对,来到法院不是为了最终拼个谁输谁赢,而是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该类案件法官提醒,合同签订要“三明确”:明确保证金性质(如:履约保证金/定金)、明确退还条件、明确违约责任。证据留存有技巧:转账备注写明款项用途、重要沟通全程录音或通过微信文字确认、催款记录要形成完整证据链。维权注意黄金期:发现对方违约后,应在1年内及时主张权利、调解协议中可要求增加担保条款、对分期履行协议,建议同步申请司法确认。(宋乐义 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