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亚超介绍桑树长势情况

毕阿芳指导工人缝制蚕丝被
近日,焦村镇“免费采摘桑葚”的消息在汝州人的朋友圈悄然刷屏。带着对田园野趣的向往与乡村产业的好奇,记者驱车前往焦村镇,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探访之旅。
桑园深处遇“蚕缘”:聆听产业源头的故事
穿过葱郁的乡间小路,记者在桑园内见到了主人丁亚超,他也是焦村镇“顺心手工蚕丝被”产业的领路人。
“桑树是咱这儿产业的‘根’。”丁亚超漫步桑园,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桑叶养蚕的“门道”。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从蚕卵到五龄蚕,每天投喂桑叶次数不少于……”丁亚超的话语中,既有对农事的轻车熟路,更饱含着对这份“蚕桑事业”的无限热爱。
随后,记者走进小蚕共育室,只见工人们忙着切桑叶、喂食,育蚕架上小蚕正“沙沙”啃食桑叶。
丁亚超介绍道:“蚕宝宝成熟后,要用专门的方格簇让它们吐丝结茧,之后将蚕茧拿到抽丝机抽丝。抽出来的蚕丝,经过清洗、煮丝、再清洗、甩干、晾干等一系列工序,就可以用来制作蚕丝被了。”
蚕丝被诞生记:见证手工制作的“指尖魔法”
恰逢有顾客定制蚕丝被,记者有幸全程观摩手工制作过程。
“第一步称重。根据被子尺寸精准配比。”丁亚超的爱人毕阿芳一边制作,一边详细介绍手工蚕丝被的制作精髓。
“手工拉丝得讲究‘力道匀、层数密’,一床被子要拉数十层丝,保暖性才足。”在毕阿芳地指导下,几位手工师傅齐心协力,以传统针脚将丝胎与被面缝合,针脚细密如星,一床承载着桑蚕文化的手工蚕丝被就此诞生。
桑蚕织就振兴梦:解码乡村产业的“富民密码”
“咱这桑树园是2018年在焦村镇政府的号召下,流转土地120亩种植的,还获得焦村镇政府的表彰嘞!”原来,丁亚超在2020年春季蚕业生产中,苦心钻研技术,严格生产管理,单产高、效益好,为焦村镇养蚕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获得焦村镇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更令人欣喜的是,从种桑、养蚕到缫丝、制被,丁亚超的产业已带动几十位村民就业。“村民们通过采桑叶、喂蚕、拉丝、缝被等工作,每月能增加不少收入。”丁亚超说。
此次探访之旅,让记者体验田园风趣之余,更得以深入洞察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成效。小小蚕茧,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串联起“种植-养殖-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推动焦村镇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它以产业融合为纽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繁荣。
宋乐义 韩晓 李家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