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汝州大地,麦苗抽穗拔节,焕发着勃勃生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这充满丰收喜悦的背后,饱含着陆浑灌区汝州市运行保障中心的奉献和付出。近日,临汝镇及温泉镇四个村庄的村干部们捧着四面绣有“心系三农送甘霖精准灌溉润民心”“为民解难办实事心系群众献真情”等字样的锦旗走进该中心,向全体工作人员深深鞠躬致谢。这四面锦旗的背后,是一场干群同心、抗旱保耕的生动实践,更是基层水利人用行动书写的为民情怀。
旱情告急:千亩麦田盼“甘霖”
“小麦灌浆期一天一个样,再没水,穗子都空了。”东营村村干部刘现朝看着干裂的土地,心急如焚。今年入春以来,我市遭遇持续干旱,2月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成,3月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0成,3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8℃,5月份平均高温26℃,极端高温32℃。5月2日,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高温天气加速水分蒸发,麦田出现不同程度萎蔫,部分地块甚至面临绝收风险。
旱情就是命令。该中心急群众所急,于4月27日开启本年度第三次农业灌溉,向基层的11个管理所下达了应浇尽浇的命令。其中,临汝镇东营村,温泉镇官中村、官东村、官西村四个村庄的大部分麦田得到灌溉,但仍有近1200亩麦田因田间配套工程年久失修、配套不完善而无法灌溉。
“群众的‘粮袋子’就是我们的‘责任田’,哪怕有再大的困难,也要让麦田喝上‘及时水’。”基层管理所温泉所接到各村求助后,及时向该中心党组汇报,第一时间召开抗旱保供专题会议。该中心主任闫旭辉的话掷地有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旱保耕攻坚战迅速打响。
攻坚克难:多管齐下解“水困”
然而,摆在灌区管理所面前的难题实实在在:一方面,灌区骨干渠道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老化破损严重,输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周边工业用水需求增加,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如何在有限的水源下,让1200亩麦田“应灌尽灌”?温泉管理所拿出了“硬招”———抢修“毛细血管”,打通灌溉农田“最后一百米”。
在该中心的指挥下,温泉管理所连夜对灌区干支渠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5处渠道破裂、18处渠道漏水、2公里渠道淤积。温泉管理所积极组织机械,发动群众,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圆满完成修复任务。
科学“算水账”,精准调配水资源。面对水源紧张的现状,温泉管理所根据该中心党组的精心安排,创新采用“分时轮灌+精准计量”模式:根据土壤墒情、作物需水规律,为四个村制订“一村一策”灌溉计划,实行“定时间、定流量、定地块”管理。同时,该中心党组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应急用水量指标,协调相邻管理所错峰供水,最大限度保障温泉管理所灌溉用水。
党员“冲在前”:干群齐心护农忙
同时,该中心党员干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走进地里浇水灌溉,积极引导群众摒弃“靠天吃饭等天靠雨”思想,坚定信心,积极开展保苗自救。温泉管理所成立“党员抗旱先锋队”,组织党员分片包干到村、到田。队员们白天驻守灌溉现场,指导村民科学用水;夜晚巡查渠道安全,及时处置突发情况。
“真的太感谢了,谢谢你们来帮我们浇地,太感谢了。”看到浇过水的田地充满生机,村民们激动地表示。经过10天的连续奋战,近1200亩麦田全部完成灌溉,麦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5月8日清晨,四个村的村干部带着村民代表和四面锦旗,来到陆浑灌区汝州市运行保障中心表示谢意。
“这是荣誉,更是责任。”四面锦旗,承载着群众的深情厚谊,更映照出基层水利人的初心使命。闫旭辉表示,陆浑灌区汝州市运行保障中心将以此为动力,加快推进干渠升级改造工程,建立抗旱保供长效机制,让“水利惠民”真正落到实处。
李晓伟 冯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