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宋徽宗梦中所得的天青釉色,成就了汝瓷的千年盛誉。然而这份惊世之美却在经历战火后失传800余载,直至一位鹰城女子用毕生心血将其唤醒———今年83岁的汝瓷大师孟玉松,用60余载光阴续写了汝窑传奇。
矢志不渝的天青梦
5月5日上午,立夏节气,阳光灿烂,位于汝州市的玉松汝瓷有限公司大院里,十余株石榴树上的朵朵红花开得正艳,大院西侧长约50米的一个展厅里,各式汝瓷展品琳琅满目,光润如玉。
“这里展示的大都是我母亲的各类代表作,可以说是她毕生研制汝瓷的心血之作。”孟玉松的儿子王德新今年56岁,中等身材,精神焕发,谈及母亲的汝瓷从业之路,他娓娓而谈,言语里满是仰慕和敬意。

王德新在母亲孟玉松的指导下修手拉坯 受访者供图
王德新如今是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汝瓷学院院长,五一假期他回到汝州,每天精心照料身体不适住院治疗的母亲。
他深感欣慰的是,尽管母亲近两年身体欠佳,但公司数十名员工同心协力,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在王德新的记忆里,母亲孟玉松几乎没有其他爱好,数十年来一直专注于对汝瓷的研究。上学前,他跟随奶奶在农村生活。进入小学后,他才来到父母身边。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经常到母亲所在的汝瓷厂里玩泥巴,而忙于工作的母亲几乎无暇照管他。
1970年,孟玉松被调入临汝县汝瓷一厂。面对古籍中的寥寥记载,她与团队在简陋实验室里开启破译汝瓷密码之旅。经过千余次试烧,终于在1984年让失传的天蓝釉重现人间,这项突破性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为复原汝瓷灵魂———天青釉,孟玉松三赴故宫博物院观摩北宋遗珍,还在宝丰清凉寺的麦田里四处寻觅古瓷残片。1988年盛夏,当窑炉门开启,那抹穿越时空的天青色终于翩然而至。经权威检测,釉色成分与古瓷误差仅为0.1%,《人民日报》头版当时盛赞“千年绝技重获新生”。
传承创新未来可期
1997年退休后,孟玉松创办玉松汝瓷厂,带领团队攻克“釉色稳定性”等工艺难题,使成品率从不足3%提升至35%左右。如今公司展厅陈列的300余件创新作品,记录着这位匠人永不满足的追求。
母亲对汝瓷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也深深影响着王德新。王德新说,早在他高中毕业时,母亲就让他跟随当时的汝瓷厂里的拉坯师傅樊力学习,一练就是几个月,他掌握了汝瓷烧造的基本功。
大学毕业后,尽管王德新曾在企业、行政部门等单位工作,但30多年来母亲一直悉心指导他掌握汝瓷烧造技艺。几经努力,他和妻子李晓涓在母亲的影响下也都渐成行家里手,他于2014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晓涓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汝瓷名家。
几年前,王德新的儿子王晟鸣大学毕业后也开始从事汝瓷外观、造型设计等工作,设计的一些汝瓷作品也屡屡获奖。
“母亲说的话我一直记得。她说,‘真正的传承是超越,我恢复了汝窑瓷器,赋予她生命与活力,汝瓷也塑造了我美好的人生,但我制作的汝瓷与最好的传世品相比还没有尽善尽美,今后还要不断改进’。”王德新说,“母亲这么多年来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根,为我们的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提供不尽的滋养。母亲不仅教我汝瓷烧制技艺,让我们对汝瓷品质精益求精,像汝瓷一样简于形、精于心,美丽而不张扬,更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发展创新。新的发展才是更好的传承。”
“每个时代都该有专属的天青色。”采访结束时,玉松汝瓷有限公司大院里的石榴花“灼灼其华”,恰似这些非遗守护者永不褪色的匠心。
据平顶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