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作为确保旅游安全的重要责任主体,应积极作为,可应用智慧化安全管理方式,变“被动寻找”为“主动预防”
据报道,5月1日至3日下午4时,安徽黄山风景区相关部门一共帮着父母们找到18个孩子。不到3天时间,只是一个黄山风景区,就“捡”到这么多孩子。虽然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些孩子顺利回到父母身边,但寻子过程中家长们的焦急可想而知。若不幸走失,将会成为家庭难以磨灭的伤痛。
人员密集的景区环境,无疑是儿童走失的客观因素,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家长层面暴露出的“安全麻痹症”。不少家长在景区长时间使用手机,因拍照、刷短视频导致监护缺位。当家长沉迷于镜头中的风景或盯着手机屏幕时,往往忽略了身边孩子的动向。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看,走失风险与儿童天然的探索欲和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身处陌生且充满新奇事物的景区,儿童极易因瞬间的好奇冲动脱离监护范围。
解决儿童旅游安全问题,需要构建家庭、景区、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护网络。在家庭层面,家长必须将儿童安全放在首位,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出行前,可模拟走失场景,训练孩子记住家长信息、识别安全人员标志,并掌握走失后的正确应对方法;出行中,给孩子穿亮色或有独特图案的衣物,便于快速识别;为低龄儿童佩戴防走失牵引绳、携带孩子当日穿着照片,以备不时之需。
景区作为确保旅游安全的重要责任主体,应积极作为,可应用智慧化安全管理方式,变“被动寻找”为“主动预防”。相关部门则需加快完善旅游安全法规,明确景区在儿童安全设施配置、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建立“旅游安全黑名单”制度,对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景区进行惩戒。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儿童旅游安全的重视程度。据人民公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