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创作的闫誉潆
丙烯绘画作品———《回声》登上诺克斯维尔田纳西大学约翰·霍奇斯图书馆《凤凰文学杂志》,作品《每天》《韵律》在2024第五届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上崭露头角,反响良好。她从小城到国际舞台,用“热爱”与“坚持”诠释了一个艺术追梦者的成长轨迹,这从来不只是因为天赋,更是由于拥有“永不言弃”的恒心。她就是市青瓷博物馆副馆长、青年艺术家闫誉潆。
艺术追梦者的成长轨迹
幼年时期的闫誉潆便展现出对绘画的天然亲近,三四岁时就喜欢用图画笔在画本上涂鸦,六岁开始系统学习国画和书法。据闫誉潆母亲回忆说:“她总能把动植物画得活灵活现,小时候老师总夸奖这孩子‘手上有灵气’。”在小学阶段,她的绘画作品《丝瓜》在洛阳市青少年绘画比赛中获奖。初中时期的闫誉潆,学习绘画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她会在课业之外,拿出画本进行各种各样的涂鸦创作,为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绘画天赋在高中阶段得到专业培育,素描、速写、水彩的训练为她打下扎实基础,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艺术院校。
怀揣着对艺术学习的热忱与探索之心,闫誉潆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决定———奔赴海外,开启艺术领域的深造之旅。之后,她就读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艺术专业,像海绵般吸收多元艺术养分:水彩课上研究透纳的光影奥秘,炭笔作业模仿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雕塑家凯绥·柯勒惠支的粗犷线条,甚至尝试用咖啡渍与旧报纸创作拼贴画。“绘画除了传统技法外,我热衷于综合材料的运用,尝试用各种材料创作。”闫誉潆说,正是不断探索下,她对“艺术无边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走进丙烯绘画的奇幻世界
留学期间,闫誉潆深受授课老师的影响,在其指导下开启艺术蜕变。这位注重材料实验的导师,带领她走进丙烯绘画的奇幻世界。
丙烯画作为一种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绘画形式,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力,在画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在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如波洛克、马瑟韦尔、德库宁等,他们利用各种创新技法,如滴、甩、拖、挤、压、溅等,将丙烯画的艺术潜力发挥到了极致。闫誉潆的作品,在这一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与情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17年9月,闫誉潆创作的以“韵律”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堪称转折点。她成功举办个人画展,每一幅作品中大胆用色,在画布上构建出微观与宏观交织的生活图景。她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无论是身边的人或事物,还是那些突如其来的想法与观念,都能在画布上精彩呈现。“我想表现《道德经》中‘大道至简’的东方智慧,却选择了最繁复的叠加技法。”这种矛盾美学令她的作品在个人展中引发热议。
双学位背后的跨界思维
鲜为人知的是,闫誉潆在攻读艺术学位的同时,辅修心理学课程。这种看似跳跃的选择实则暗含深意:在创作《无题》《视野》系列作品时,她将心理学中的“普鲁斯特效应”可视化,用丙烯模拟气味触发的记忆涟漪;研究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后,其作品开始出现重复的圆形符号,“那是潜意识里的文化图腾”。
这种跨界思维让闫誉潆对绘画创作达到新高度:“艺术不仅是表达,更是种沟通密码。”自美国田纳西大学艺术专业毕业后,2018年,闫誉潆赴香港科技大学全球中国研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这种跨学科学习,使她积累了对艺术更广阔的认知。读研期间,她从未停止创作,参加学校艺术交流,绘画作品被展览到学校网站。
以艺术反哺家乡
硕士毕业后,闫誉潆选择回到家乡汝州,受聘担任市青瓷博物馆副馆长,负责文创工作。这个决定源自她对汝瓷文化的情有独钟。
即便身兼管理职责,闫誉潆仍保持绘画创作雷打不动。在她办公室角落的画架上,永远有幅进行中的作品。2024年11月1日至11月3日,上海首个大型艺术品交易盛会———2024第五届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在世博展览馆对公众开放。闫誉潆以其独特的丙烯画作品《每天》与《韵律》,在展览中受到关注。在《每天》与《韵律》这两幅作品中,闫誉潆运用丙烯颜料,将生活的琐碎、节奏与观念渗透到日常创作,通过抽象的线条与色块形成视觉上的震撼,让人在欣赏之余,对生活产生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谈及下一步创作打算,闫誉潆胸有成竹地说:“我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创作系列作品,同时从原创绘画作品中推出衍生产品。”说话间,闫誉潆用画笔在画板上勾勒轮廓,此刻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正在发生奇妙的共生。
闫誉潆用她的跨界人生证明:艺术从不是单选题,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正如她最爱的丙烯颜料特性———既能如水彩般通透,又可似油画厚重,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未干的状态,随时准备接纳新的可能。正如她在创作日记中写道:“传统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液里的创作基因。”
宋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