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与法,铺就青少年成长坦途志愿微光,照亮一方芳华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3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11

志愿微光,照亮一方芳华

———记汝州市先进志愿服务代表陈凝

王利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陈凝慰问烈士后人

在我市,有这样一位女性,她以志愿服务为笔,饱蘸爱与奉献的墨汁,书写着出彩的人生篇章。她就是市融媒体中心资深编辑陈凝。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她斩获诸多殊荣:河南省最美志愿者、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平顶山市劳动模范、汝州市道德模范、汝州市见义勇为志愿者,这些荣誉是对她无怨无悔付出的最好见证。

多年来,陈凝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与志愿服务中。即便因劳累过度患上类风湿性疾病,长期忍受病痛折磨,她也从未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她宛如一束阳光,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也照亮了整个社会。

义务编纂文史,传承汝州记忆

2006年,陈凝怀揣着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凭借自身职业特长,投身到义务编校地方文化书籍的志愿服务中。此后,《汝州文史资料》《厚重汝州》《曲剧溯源》等30余部书稿在她的精心编辑下相继出版。不仅如此,她还义务为《煤海放歌》《岁月印记》《神剑雄魂》等30余部书籍设计封面。

2010年,她着手整理主编《明正德汝州志·点校本》。为赶进度,她吃住在办公室,夜以继日、夙夜不懈。饿了,开水泡馒头;累了,躺沙发稍事休息。因过度劳累,她多次眩晕瘫倒在办公桌前。在不得已住院治疗期间,她一边输液一边看稿,液体不止一次输完又回血,医护人员都称她是“拼命三郎”。2015年,她再次拖着被病痛摧残的身体,坚持整理编辑《直隶汝州全志》。

“挖掘、整理汝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让文史资料真正发挥其提升汝州历史文化品位、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文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义务。”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这些珍贵的史料,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汝州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战等方面的历史史实,彰显了文史资料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为弘扬汝州精神,推动文化繁荣,提供了可资镜鉴的智力保障。

陈凝在马英烈士纪念馆给孩子们义务讲解英烈事迹

帮残助困扶弱,传递人间温暖

2006年,在一次采访中,陈凝第一次接触到脑瘫孤儿,孩子们那渴望被人疼爱的眼神深深地震撼了她。当她怜爱地把一个孩子抱在怀里轻轻抚拍时,孩子竟然叫了一声“妈妈”。这一声含糊不清的“妈妈”,让她顿时泪如雨下,抱着孩子久久没有松开,内心充满了感动。

从那以后,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到金庚医院做“爱心妈妈”,给孩子们捋胳膊、捋腿、翻身、按摩、唱儿歌,还把孩子带回自己家洗澡、喂饭,小区的人们误以为都是她的孩子,每当她经过时,人们总是窃窃私语:“看,这个女的对她的脑瘫孩子多体贴呀!”

她每年都省吃俭用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做公益活动经费。2012年冬,市妇联面向社会招募“爱心妈妈”参与“恒爱行动”。她第一时间报名,并鼓励身边的姐妹们一块加入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行动中,共组织编织出25件柔软暖和、美观别致的“爱心毛衣”。

2014年12月13日,她带领志愿者驱车百余里前往蟒川镇寺上小学慰问师生。她拖着病体到棉被加工店,自己出钱为一对失去父母的孩子购置棉被。她认真挑选棉花、被里被面、被罩花形,嘱托一定要把棉被做得厚实一些,缝制棉被的女工随口问:“为谁做这么好的被子啊?”她心里可怜那对孤儿,未语泪先流,眼泪簌簌落下。临近元旦,快递繁忙,她在网上给孩子们订的红围巾和棉手套在“送温暖”活动的头天晚上还没送到。她急切地给卖家打电话,得知货已到正待分发,她立刻叫上爱人和女儿连夜跑到快递公司,自己动手,从成千上万的物品中寻找爱心围巾和手套。当一家人找到货物时,一个个双手漆黑,脸成了大花脸,就像扒过煤堆一样,他们相互看着忘了劳累,大笑起来。

2017年末,为赶在元旦前给贫困山区的孩子送新棉衣,她和其他志愿者凌晨4点赶到洛阳关林批发市场购置衣物。回来时大雪纷飞,高速封闭,她们小心翼翼绕道行驶在省道上。早上匆忙,她忘记穿棉鞋,天寒地冻,在市场来回奔波,她的双脚不知不觉冻伤了。类风湿病人最忌讳受风寒,当晚,她病情爆发,双膝关节红肿疼痛,寸步难行。她忍痛坐在床上,事无巨细安排次日的慰问事宜。第二天,她在放寒假刚下火车的女儿搀扶下,和志愿者一起前往焦村镇魏沟小学慰问。上车时,她腿疼得抬不起来,在大家搀扶下,强忍着疼痛抬了好几次腿才吃力地爬上车,而像这样的事多到数都数不清。

推广全民阅读,点亮知识灯塔

2016年春,为推进全民阅读,帮助更多的市民爱上读书,陈凝组织创办了纯公益性的“今日汝州读书会”,以“传递党音、服务书友”为宗旨,以公园、社区、街头等公共开放场所为主阵地,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每次活动,包括主题选择、地点筛选、场景布置、乘车线路甚至服装穿着等细节,以及全场主持,活动后图片整理、美篇制作、稿件编撰、新闻发布、资料汇编,全都由她一人操持完成。

如今,书香汝州、全民阅读已成为新时尚。读书会的书友涵盖各个年龄段,活动地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书友从80多岁的老人到刚刚2岁多的娃娃。读书会开到了公园、社区、机关、乡村。

为引领青少年成长,她组织纯公益的晨读活动。她购置百余本国学经典《论语》,加班加点备课。从2019年6月28日至8月28日,两个月风雨无阻,雷打不散。每天凌晨4点50分,她准时起床,5点10分赶到读书地点,整齐有序摆放书籍、音响,五点半至六点半,带领孩子们诵读《论语》。琅琅书声飘扬在市区绿植环绕的朝阳东路,成为文明汝州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读书结束,她双膝关节疼痛,需要在孩子们搀扶着才能站立起来,可她从无半句怨言,读书会激动人心的场面和方兴未艾的全民阅读浪潮,让她内心极其安然幸福。

书香悠悠,岁月静好。几年来,“今日汝州读书会”风生水起,为热爱读书的人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社会反响强烈,已成为汝州乃至平顶山市知名的文化品牌、河南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学习强国”平台三十余次报道读书会活动情况。她用最美读书声传承文化,传递文明,传播和谐。2023年12月,“今日汝州读书会”经层层推荐,喜获“书香河南基层建设”优秀案例。

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汝州市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身为河南省百姓宣讲员的陈凝说:“我要做红色基因坚定的传承者、红色故事精彩的讲述者、红色精神生动的诠释者、红色文化忠实的传播者、红色风尚有力的引领者。”

她挖掘烈士马英事迹,多次深入革命老区米庙镇采访。马英女儿已80多岁了,她一边送慰问,一边进行抢救性事迹挖掘,并到当年马英被杀害的地方身临其境感受英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回来后,连夜写稿、修改、试讲。她一边做饭一边背稿,晚上躺在床上打着手机背,稿件随身携带,见缝插针背。100遍、200遍……终于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

听,满含深情的话语在红色场馆飘扬:“青山有幸埋忠骨,汝水潺潺颂忠魂。马英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要万分珍惜!英雄事迹激励我们,坚守初心、牢记使命,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讲解者满腔深情,聆听者热泪盈眶。仅2024年,陈凝在马英烈士事迹馆、刘波涛烈士事迹馆、临汝县抗日县政府旧址、中原军政大学旧址等红色场馆组织举办红色主题读书会12场,义务为机关干部、青少年学生、退休干部、市民、游客讲解50多场,受众近千人。

陈凝如同向日葵,向着太阳,无私奉献,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