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与法,铺就青少年成长坦途志愿微光,照亮一方芳华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3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11

以爱与法,铺就青少年成长坦途

———记汝州市司法社会工作先进人物华艳玲

王利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汝州市司法领域,华艳玲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以赤诚之心与不懈努力,在平凡岗位上铸就非凡成就。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深耕于市司法局,凭借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的专业素养,在普法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的道路上笃定前行,斩获河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平顶山市平安英雄、平顶山市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成为我市司法社会工作的中流砥柱。

20余载司法岁月,华艳玲从未离开基层一线,用爱与责任编织出守护青少年成长的坚实网络。她以爱为丝线,以责任为经纬,精心编织出了一张守护青少年成长的坚实网络。在生活里,她是一位温柔且细腻的普通母亲,将无尽的关怀给予自家孩子;在那些困境儿童的世界中,她又化身为温暖的“爱心妈妈”,用无私的母爱,如春日暖阳般驱散他们生活里的重重阴霾;而在法治的领域中,她更是勇挑重担,成为为未成年人撑起法治蓝天的“普法达人”。华艳玲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生动彰显着对司法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深沉热爱。

坚持学习提升,专业护航普法路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华艳玲辗转多个乡镇司法所。丰富的工作经历,让她积累了大量基层工作经验,在外人眼中,调任普法办是驾轻就熟之事。但华艳玲明白,未成年人普法教育远非想象中简单,需要投入更多心血。以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工作多围绕邻里矛盾调解与基层治理,面对的是成年人;而面对未成年人,心理层面的关注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普法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内心。

为了让普法教育更具温度、更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成功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与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为精准帮助孩子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倾心普法教育,法治之花遍校园

“孩子们,如果放学路上发现有陌生人尾随,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2021年11月30日下午,在逸夫小学洗耳校区的多功能教室里,华艳玲正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生动的法治讲座。她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知识,教导孩子们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个个发生在社区、学校的法制故事,在她的讲述下,变得警醒又感人,法律的种子也在不知不觉中,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自2017年踏入普法办工作,华艳玲便全身心投入到青少年普法教育事业中。“法治进校园”活动在她的组织下,开展得如火如荼。她的足迹遍布全市近三分之二的中小学。

在普法的漫长征程中,华艳玲接触到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她发现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关怀与正确引导,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这一发现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给予孩子关怀与鼓励,不仅能拯救一个家庭,更能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与安宁。

为了让普法教育更具实效,她不断探索创新,精心对待每一次宣讲。宣讲前,她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精心构思宣讲课题,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动课件;宣讲过程中,她始终保持与孩子们的积极互动,时刻关注他们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宣讲内容;此外,她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策划编辑多部图文并茂、趣味十足的法律知识宣传画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与追捧。

化身爱心妈妈,守护困境儿童成长

华艳玲不仅专注于未成年人普法教育,还始终将困境儿童的成长问题挂在心上。

在某中学的法治报告会上,她敏锐地注意到一名女孩在听到家庭保护相关内容时,不禁泪流满面。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与职业的敏感,报告结束后,华艳玲主动与女孩的班主任取得联系,深入了解情况。原来,女孩的父亲因意外不幸离世,母亲随后改嫁,她只能与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与家庭的变故让女孩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迷茫。

了解到女孩的遭遇后,华艳玲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她决心尽自己所能,为女孩提供帮助。她迅速与女孩所在学校、村取得联系,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开展实质性帮扶工作。在我市举办的“佑未来护成长”活动中,她毫不犹豫地与女孩结成帮扶对子,正式成为女孩的“爱心妈妈”。在华艳玲的悉心照料与关怀下,女孩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践行志愿精神,推动法治之光普照

市司法局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普法志愿服务队时,华艳玲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在志愿河南平台完成注册。当前她的服务时长已累计达到1358小时,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法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

她潜心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家教文化,与杜娇论老师合作编著《中国好家训》一书,在志愿活动里,她常常带着这本书走进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现场,将书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与法治精神传递给家长们,助力家长用科学、法治的理念教育孩子,为家庭教育提供宝贵借鉴,深受家长们的认可与称赞,也为她的志愿服务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合“八五”普法规划,华艳玲将法律“六进”活动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战场。每到一个新地方,她总是提前深入调研,与社区干部、学校师生、企业职工等交流,了解他们的法律困惑和实际需求。为学校定制校园欺凌防范、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课程;给企业准备合同纠纷、劳动权益保障专题;为社区居民带来婚姻家庭、邻里纠纷调解法律知识。

针对我市武校众多的特点,她利用志愿服务时间,精心打造《以武塑身,以德化心,崇尚法律,因性施教》课题,深入十多所武校宣讲。课堂上,她结合武术精神讲解法治与道德,分享习武之人遵纪守法的正面案例和违法犯罪的惨痛教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法治与德治意识。她的努力得到汝州电视台等媒体聚焦报道,让更多人看到志愿服务在特殊群体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华艳玲发挥组织才能,牵头文艺工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戒赌》《清官能断家务事》、快板《民法典》等26部法治文艺作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这些作品以文艺汇演、社区巡演等形式呈现。其中,《清官能断家务事》被制作成微电影并多次登上舞台,以生动剧情展现法治在家庭生活中的运用,让群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教育,赢得一致好评,也让志愿服务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深入人心。

华艳玲深知,呵护少年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成长,仅靠个人远远不够,这是全社会共同的重任。身为司法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她扎根基层,用爱与专业,在普法与帮扶路上从未停歇。未来,她将持续投身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法治讲座、成长陪伴等项目。她也呼吁更多人加入,利用社工机构、志愿平台,集结各方力量,关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给予他们关怀。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法治与爱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温暖指引,助力构建和谐法治社会。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