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之“锁”住市井烟火气清代汝州地价和房价一瞥魏别子赏汝窑花觚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3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11

老行当之“锁”住市井烟火气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儿时的记忆里,在老城区的街头巷尾,总能遇到那些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他们是修鞋的、打铁的、缝衣服的、弹棉花的、配钥匙的、理发的……大家都喜欢亲切地叫他们“师傅”。

上中学时,一位同学的父亲是配钥匙的,被人们称为锁匠,家就住在中大街一条小巷深处。每天早晨,他会在中大街巷口摆出小摊子,摊子稍微探出巷口,让路上的人一眼就能看到。

配钥匙的摊子很简单,就是一个稍高的长桌,上面只有桌面和必要的工具。桌子迎街的一面以两竖一横的木条钉成框架,最上方横杆上挂着一把做广告用的大钥匙,有尺把长,显然是铁皮剪裁而成,直观地展示了摊位的业务范围。下方则整齐地挂起了两排各式各样的钥匙坯。柜子上还醒目地写着“精配钥匙,立等可取”的字样。这个木柜便是锁匠的工作台,上面固定了一个小台钳,散落着手虎钳、板锉、什锦锉以及小锤等工具。

搁以前,配钥匙是纯手工活,全凭一把锉刀,技术含量还不低。那些参差不齐的钥匙牙子,锉得深了,坯子就报废了;锉得浅了,锁打不开。厚了塞不进锁孔,薄了会松动,容易拧断。有经验的锁匠,配钥匙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不一会儿,一把新钥匙就配好了。

这位同学的父亲年近半百,因为长期室外作业的缘故,面目布满风霜,双手粗糙黝黑。

那时,人们主要使用弹子挂锁。来配钥匙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原配钥匙数量不够用,带着钥匙来加配;二是钥匙丢失,但为了节省开支,带着旧锁来配新钥匙。

在配第一种钥匙时,锁匠会先将原配钥匙放在上面,下面放选好的钥匙坯子,对齐槽和卡位后用虎钳夹牢,然后用三角锉参照原钥匙在后面的钥匙胚上锉刻。接着,锁匠会全神贯注地调整新钥匙的齿尖和凹处,使之与原配钥匙保持一致。配好后,锁匠会保证新钥匙能够顺利开锁,否则会免费重配。

对于第二种情况,锁匠需要拆解旧锁以获取钥匙的齿形。他会在锁身上找准位置,用钢锯条断口处刮去锁身表面涂层,从而显露出小圆孔。接着用锥子挑出每个圆孔里的小软金属,依次倒出弹簧和弹子。失去弹子的把控,铜锁芯很容易便可倒出。锁匠们对弹子锁的结构了如指掌,配钥匙时,他们会将新做的钥匙插入锁芯,并试放入圆头向下的弹子。如弹子能落入钥匙的凹处并与锁芯相平,则成功。否则需重新换弹子,直至达到要求为止。随后,他依此法类推操作其他弹子。

接着,锁匠将锁芯插入锁身,并在每个圆孔中放入一粒平头弹子和一根细弹簧。之后,他使用小锤轻轻敲砸一窄条软金属片,使其填平孔洞,防止弹子和弹簧掉落。经过这一系列精细的操作,旧锁终于成功配上了新钥匙。

那时候,简单配一把钥匙,也就几毛钱的事;即便是连修锁的费用算上,也不过块儿八角。就是这样的小生意,也能让这位同学一家衣食无忧。可见在当时,这是一门收入相当不错的手艺。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电力配钥匙夹具,那些需要手挫的力气活便轻省了很多。配钥匙时,锁匠接过顾客手中的钥匙,仔细观察后,掏出一枚配对的钥匙,放入配钥匙的机器,熟练地比对齿口,来回调整机器齿轮。伴随着嗡嗡的机器声响,摊位上金属屑末飞溅,不一会儿,一把新配的钥匙便展现在眼前。随后,锁匠会从抽屉里挑出一把细长的锯片,一下一下打磨钥匙齿边缘,使钥匙棱角更加顺滑。有的钥匙既要打孔、开槽,还要绞花纹,锁匠会特别细心,因为稍有偏差,锁就打不开。所以,每一次的精心打磨,都凝聚了锁匠的心血和汗水。

锁的历史由来已久。远古时期,锁的初代模型其实是“错”。相关史书上曾有着这样的记载,人们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私有贵重物品,最开始会用动物的皮毛将其包裹,并用自制的绳索进行反复缠绕,确保物品可以处在完全隐蔽的状态下,当需要打开物品时,则用“错”进行切断。这个“错”是人们用兽牙制作而成的,也是锁的雏形。但是这个“错”毕竟是较为粗糙的锉削工具,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具的实用性,以象骨为原材料的这种新型工具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名为“觿”。

发展到仰韶文化时期,木框结构建筑开始流行,为了达到更好的闭户效果,木匠祖师爷鲁班对木质门闩进行改造,让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锁”,并通过竖直或是横摆两种方式进行门窗的封闭,达到防护的效果。直到1848年,美国人发明了圆柱形销栓的弹子锁,人们正式进入了现代锁时代。

这位同学子承父业,也做起了锁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只不过,他的摊位已变成了店铺。修锁,不仅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更需要沉稳的耐心。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与钥匙和锁具为伴,已经数不清修复了多少把锁,但对于锁具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了如指掌。

他认为,做精一门手艺,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如今各种新锁具层出不穷,钥匙也五花八门。如果不花时间琢磨研究新设备和新技术,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修锁配钥匙也会慢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配钥匙越来越公司化,卖锁、配钥匙、开锁形成一条龙服务。有的人也已经不用钥匙,家里装上了智能锁,使用指纹、密码、门卡就能开门。也正是依靠这门手艺,这位同学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在岁月流转、科技涌动的浪潮中,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传统手艺正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些曾经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老行当,如今的从业者愈发稀少,他们的身影愈发难以寻觅。如今,大街小巷已很难再找到配钥匙的摊子,即使偶尔遇见,也已失去了那份原汁原味的韵味。

一台配钥匙机器、一把锉刀、一把锯片、数十盒新钥匙、各种修锁的工具和零配件,方寸之地,便是锁匠们的人生舞台,他们见证了配钥匙这个行业的繁荣和衰落,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这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一段回忆,是我们市井生活中暖暖的人情味,也是一座城市暖暖的记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