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泡一杯暗香四溢的蜡梅花茶,翻开乔叶老师的长篇小说《宝水》,开启了一段宁静而又馨香无比的乡村文学之旅。
大地原色、青绿乡村、飘渺山水的封面让我眼前一亮、心中异暖。品着淡淡的墨香,我仿佛跟着主人公青萍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嗅着“粪的气息”、挎着篮子“挖茵陈”、惊蛰“吃懒龙”、早春“挖荠菜”、桃花开“吃辗馔”、五一前后“捋槐花”、端午节“打艾草”、秋风高阳“摘柿子”、寒冬腊月“酸黄菜”……一幕幕熟悉的乡村场景如梦幻般重现,一缕缕清淳的野菜香味隔着书页沁入肺腑,令我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在《宝水》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美丽乡村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治愈了主人公青萍的失眠症;在一字一句温暖文字的品读中,也缓解了跟青萍年龄相仿的我的更年期综合症。
《宝水》把握住了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时代脉搏。乡村振兴路在何方?每个村都各不相同,如何能找到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乡村旅游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切入点,《宝水》无疑是成功的。
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在新山乡落地生根。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媒体工作者青萍为治疗自己的失眠症,到同事老原老家宝水村度假,后跟老原、帮扶干部孟胡子、镇领导杨镇长、村委会主任大英及村民秀梅、雪梅、香梅、大曹、九奶、豆哥、豆嫂等参与民宿经营、村史馆建设、开发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柿柿如意、爱的山楂”的创意、新农村建设等故事。村里建村史馆,青萍收集了磨盘、碾盘、水缸、水槽、蒜臼、纺花车、绣花用的竹棚子、千层底的老布鞋、粗布袜子、一套荆条筐子(春牡丹、夏荷、秋菊、冬梅)、各种农具……留住了村里的传统文化和记忆,也为乡村旅游增加了文化元素。最终,在政府部门、村民、返乡创业者共同努力下,宝水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宝水》既有乡村旅游的发展,又有传统文化的保护,既有农村老乡老实淳朴的旧印象,也有利用抖音等网络的新时代特色,既留住了乡愁,也留住了文化,更留住了自然之美,展现了广大乡村正在发生的渐进巨变,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困境中找到自我,重新开启新的生活。
《宝水》牵引着人们内心深处浓郁而悠远的故乡情怀。我很赞成书中关于老家的那段话:“什么是老家?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
读到这里,我已然泪眼朦胧。是啊,不管我们走多远,老家永远是我们的根和魂,那里永远有我们最亲的亲人。有一句俗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亲不亲,地域亲。但凡离了家,出了村,一个乡的就是老乡;出了省,一个省的就是老乡;出了国,全华夏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家———中国。
“往上数几茬,谁不是来自乡村?谁不是农村人?”不管走多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遥远的故乡在我们心里扎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村一户,永远让我们怀念。正是一个个这样的小村组成了我们的国家。如果每一个村都建设成美丽乡村,祖国不就全面步入了小康社会呀!
吸引我的,还有《宝水》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农村自然景色和大自然馈赠的清新自然的美味。“梯田上的石头颜色深深浅浅,大致是土黄、灰白、青黑三种,证明着石头们之间的代际。万物都有表情,表情上都有历史。石头也一样。土黄的年轻,青黑的年老,灰白的算是中年。石头明暗参差间隔排列,好看得如同专业设计师的图纸,也意味着一代代人的持续劳作。”
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我仿佛看到了故乡那片五彩缤纷的梯田。智慧的乡亲们利用大自然的馈赠,用各色石头砌成梯田,种植出来的作物更是色彩斑斓,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苗、洁白的杏花、粉嘟嘟的桃花,蜂蝶飞舞,生机盎然。梯田层层叠叠,蜿蜒曲折,披着炫目的彩裳,绕着青山一路攀岩,直到萦绕在蓝天里的无边白云间,简直就是一幅天地、自然、人类和谐美丽的画卷。
“漆桃花这几天开得正好,它的粉是极淡的粉,阳光下远看时竟像是雪白的,近看才会察觉到它的粉,粉中含着红。花骨朵红得最深,慢慢绽开的那些就成了粉红,开得再充分些,才成了粉。五瓣,细长的花蕊稍稍往里扣着,有些羞涩。开得最饱满时,一阵风吹来,就落成了桃花雪。”
读着这样的文字,诗情画意的美景让我仿佛置身世外桃花源中。那粉嫩的花深情地凝视着我,或妖娆或巧笑,或含羞或奔放,待我飞奔而至拥它入怀,它却调皮地落我发梢,吻我衣裙,花瓣雨飘飘洒洒,如仙似雪,让我如痴如醉。
淳厚的土地不仅赋予了宝贵的资源,也孕育了活色生香的各种野菜。“泽蒜披着浓密的绿发,挖出根部,坠着洁白的圆蒜头,轻轻一嗅,扑鼻一股辛鲜气味。还有山韭菜,它的根梢也有几丝细绿的新韭正在生长,如手艺精妙的画师画出了几笔,貌似漫不经心,却怎么看怎么舒服。榆树也开了花,小小的暗红的小颗粒,很像是刚打骨朵的小梅花。”
泽蒜、山韭菜、荠菜、香椿芽、榆钱、槐花、木兰芽、菊花苗,吃不尽的野菜香,恋不完的故乡情。乡村旅游有了这些野菜,还不把城里游客的嘴给香得吃了这次想下次?
读着“蒸白蒿”的文字,我的眼睛润润的。想起我小时候身体弱,母亲也每年正月采白蒿,裹上白面,上笼蒸熟,浇上蒜汁,撒上调料,淋上香油,白里透绿,清清爽爽,劲道清香,满口都是春天的鲜香味。
《宝水》的文字朴实自然,语言极具乡土味,读起来就像站在乡村的松软大地上,站在父老乡亲的面前,带着浓浓的土气息,深深的泥滋味,厚重的大地色,满满的山乡情。诸如“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换钱,想吃核桃十八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槐花香,好嘴长。”“犁头生金,犁一道是一道的功夫。锄头有粪,锄一遍长一遍的庄稼”。“机不灵灵、白不生生、高不挑挑、利不落落、胖不墩墩、嘎嘣利落脆”“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
“又景着你的大侄女呢?村里人和叔叔打招呼。咋啦,不叫景?”读到“景”,我深有同感地笑了。记得小时候,每次小朋友们拿了稀奇的物件,我们都“景”得不得了,这个摸摸,那个看看,而被“景”的小朋友越发开心地炫耀起来,真是童心满满,乡音悠悠。
文中的方言俚语,既幽默诙谐朗朗上口又亲切如故,非常接地气,让人在文字中畅游仿佛就跟乡亲们面对面交流一样亲切自然。
《宝水》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村干部大英性格鲜明、雷厉风行、敢说敢做,扑得开,收的住,能应上,能管下,大事明,小事清,活脱脱一个能干的基层村干部形象。平易近人、不摆架子、深入群众的杨镇长。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具有较高乡村美学品味的孟胡子。默默关心青萍的老原。性格各不相同的村民秀梅、雪梅、香梅、大曹、九奶、豆哥豆嫂等等。
在这群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共同努力下,巧妙用“村道容易堵,车多卡半路。进退两难苦,此是停车处。免费!免费!免费!”化解了旅游停车难问题;“爱护古树,人人有责,请勿攀折,福报多多!”解决了游客乱攀折采摘槐花问题;针对游客掰香椿芽闹纠纷,游客发抖音“几颗香椿芽要五百,宝水村如此发横财?”这样的典型标题质问,村民们智谋应对,发出标题为“头茬香椿大肆强采,罚款两百应不应该?”回击,最终平息了各种旅游摩擦纠纷,无不显示出村民们的淳朴与智慧,充满了生活气息。《宝水》治愈了无数在城市的钢筋丛林中打拼、挣扎、奋斗、困惑的游子,让他们回归老家,走出迷茫和困境。
从《宝水》老家乡音、娓娓道来、家长里短的文字中,我读到了故乡、爹娘、父老乡亲、野菜、四季、土地,领悟了老家的真正含义,让我无数次在梦里回到了灵魂深处青山绿水的故乡,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热爱乡村,热爱生活、热爱故乡。
乔叶老师创作谈中曾说:“《宝水》从泡村和跑村而来,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事实上可能更久。”她用沉浸式地倾听、记录、整理、选择,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成就了《宝水》。这不正是我们每个文学爱好者应该学习的吗?
《宝水》让我明白:唯有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宝泉,生活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只有深入生活,扎根大地,扎根人民,扎根乡村,扎根自然,不断提高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听力,才能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