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惠玲伺候婆婆起床
清晨5点,天还未亮,温泉镇丁庄村西一街一户农家小院里已亮起灯光。康惠玲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开始熬粥、蒸馒头,又特意炖了一碗软烂的鸡蛋羹。灶台旁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婆婆的饮食禁忌和用药时间。这是她照顾患病婆婆的第8个年头。
康惠玲的丈夫侯武新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的大小事务全压在她一人肩上。2017年,婆婆因突发脑梗,经过急救治疗后落下肢体僵硬的症状,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每天上班前,她总会照看婆婆吃完饭,把晾好的开水装进保温杯,提醒婆婆记得喝水,并反复叮嘱婆婆要多动动胳膊、抬抬腿,加强锻炼。
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康惠玲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清晨备好三餐,午休赶回家喂药擦身,晚上下班后还要清洗婆婆换下的衣物。即便如此,她从未敷衍过老人的饮食。“医生说要低盐低糖,但老人家胃口差,我就问问她想吃啥,再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变着花样做。”康惠玲说,有时候想做出点新花样,就打开手机查询一些食谱,尝试做给婆婆吃。婆婆吃后夸着说:“惠玲手巧,做的啥都有味儿,好吃。”听着婆婆的反馈,康惠玲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村里人提起康惠玲,无不竖起大拇指。面对称赞,她只是笑笑:“谁家没老人?将心比心罢了。”康惠玲最欣慰的是婆婆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惠玲是我的好闺女,我有福了!”婆婆陈柱女拉着她的手说。
丁庄村村委会委员赵丹丹夸讲道:“老人卧床多年没生过褥疮,屋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该吃啥药都记得清清楚楚。”
热爱生活的康惠玲,在东营村的大福乐食品厂干包装工。2024年底,她因腿疼暂时在家休养,家中还有遭受疾病折磨的丈夫。目前,因为疾病暂时失业的夫妻俩在家照顾老人。虽然没有了经济来源,但是面对困难,康惠玲始终保持一颗乐观且坚强的心,笑着面对,用爱撑起一个家。
“不论生活多少困难险阻,我仍将竭尽全力做一个好妻子、好妈妈,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并以饱满的热情做好家庭后盾,满怀希望,笑看生活。”康惠玲笑着说。
康惠玲的坚强、乐观、积极和爱心感染着周边的村民。赵丹丹动情地说:“康惠玲用行动诠释了‘孝’字的重量。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日复一日的坚持,让平凡闪耀出美德的光辉。”
家庭或许会遭遇风雨,但爱与责任永远是最温暖的屋檐。康惠玲的坚守与温情,是万千农村妇女坚韧品格的缩影,更是中华孝道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