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国:退役老兵变身“新农人”沈有:豫剧情深初心在王江:曲胡为伴“终生不渝”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9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21

王江:曲胡为伴“终生不渝”

关键字:终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江(左)

在我市戏曲界,当提起拉曲胡的王江时,无不竖起大拇指,夸他“弦子”拉得“地道”。

我市“十大乡贤人物”曲剧老艺人崔占曾这样评价他:“王江艺德非常好。虽家住乡间,但只要有人邀请,不管天气好坏,他都前来演奏,从不失约。”

自幼爱“戏”

王江,紫云路街道党屯社区人。他的爷爷是名木匠,还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人,经常给本村曲子社里做些杂活。父亲能“拉”,三叔会“唱”,在其家庭影响下,王江自小就喜欢戏曲,经常站在台子角上看戏,后来他喜欢上了听“弦子”。当时,受条件所限,他就找来绳子绑在棍子上,模仿做成“弦子”拉着玩。12岁时,他跟随从部队回村的王维周学拉曲胡。

17岁时,王江曾跟随我市早期著名丑角老艺人胡太和学习曲胡。1969年,临汝县针织厂组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王江被招工并参加排戏演出。1973年至1980年,曾先后调入县蜈绍窝宣传队、人民影院、新华书店工作,2009年退休。

嗜“弦”如命

1994年,王江应戏迷们邀请,经常骑自行车到大峪镇“玩儿”,翻山越岭来回50多公里。有次下午下班后,他骑车去大峪猫岭一位戏迷朋友家去演奏,到石界岭时天就黑了,为了不负与朋友的约定,他硬摸黑骑车到了。为了第二天上班不迟到,他谢绝朋友挽留,连夜又摸黑骑车到夜里11点多才回家。大峪附近的龙泉、刘窑、东沟、棉花窑、黄窑、班庄等村,他都经常去,尤其是戏迷们听说王江要去他们村拉二胡,方园附近的好唱家去得更多了。

1998年,王江的大儿子结婚,他晚上去找拉嫁妆车。走到南寨门时,听见有家人在唱戏,他心急火燎到车主家,三言二语一说,就返回到唱戏的村民家,拉唱到夜里十一点多。回家后遭妻子一顿责怪,他笑着说:“我别的没啥爱好,就喜欢拉弦子,真是听见唱戏路都走不动了。”1999年,家中盖房子,正在铺地坪,别人喊他随剧团演出,他撂下手中的活儿就到焦村,一待就是三四天,气的妻子直跺脚……

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了戏曲。1993年至1995年,他先后将两个孩子送到市文化艺术学校学习拉二胡和板胡。

几十年来,王江可以说是曲胡不离手。他虚心好学,对艺术的追求精益求精。

热心公益

2008年,市委宣传部组织“河南曲剧大家唱”活动时,他积极配合崔占,坚

持晚上在汝州剧院对面游园内,以亭台为舞台,给戏迷们伴奏。2010年,在市群艺馆的戏曲培训班为学员义务做伴奏。2011年至2015年,他参加了市骨科医院举办的《周末戏曲大家唱》活动。在各种活动中,他因脾气好、演奏技艺娴熟深受戏迷及观众的好评。

2024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儿来,在双拥路游园的“地摊戏”却如期举行。王江作为大弦演奏者,冒着酷暑、顾不上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专心为戏迷们伴奏,甚至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前些时候,崔占邀王江一同前往我市91岁的曲剧老艺人毛保坤家中聚会。闻讯后,他舍弃手中的活,二话没说,骑车带着他的“宝贝”曲胡,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坐下刚嘘寒问暖一番后,毛保坤说:“弦子定好,咱热闹下。好长时间没听王江的‘好弦子’了,我唱它两段,也过下曲子瘾。”随着王江悠扬的伴奏声,毛保坤和崔占分别演唱了《智取威虎山》《大登殿》《大年初一头一天》等选段。他们的精彩演绎,为喜庆的气氛增添了无穷乐趣。

爱心永驻

“戏迷们喜欢听王江拉弦子,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王江对有丰富经验的好唱家,取长补短,虚心学习;二是对没有实践经验的戏迷朋友,一板一眼,从节拍、音符教起,耐心辅导,直到达到满意为止。”老艺人崔占讲出了戏迷喜欢王江的主要原因。

“曲艺为伴乐开怀,苦甜酸辣福自来。喜爱夕阳红霞美,曲子韵律永喜爱”。这是王江的座右铭,也是他对曲胡最爱的一种表白。

现如今,年逾古稀的王江,时常携“琴”不分寒夏酷暑,穿街走巷,活跃于我市各大游园,义务给戏迷们伴奏,为我市戏曲文化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马俊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