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有
人物名片
沈有,原临汝县豫剧团演员,师承临汝县豫剧团著名须生演员刘喜太,主攻胡子、武生等,曾在剧目《穆桂英挂帅》中饰杨宗保、《闯幽州》中饰杨大郎、《狸猫换太子》中饰陈玉林、《朝阳沟》中饰栓宝……因其行腔酣畅,吐字清晰,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深受观众的好评。尤其是饰演《奇袭白虎团》中杨伟才时,他那精彩的“云里翻”动作,至今还令人称道。
与沈有初次相识,是2023年在煤山公园的一次偶遇。当天,习惯晨练的我正在器械上做压腿的动作,一个慈祥的老者走上前笑着说:“你这压腿动作要领不对,支撑腿必须要放正,否则会伤到身体”。经过交谈得知,他是原临汝县豫剧团武生演员。而真正对其熟识,是近日在市档案局原局长胡海伟组织编写《临汝县豫剧团史话》座谈会上,听到他从事戏曲工作20多年的精彩人生故事,令人顿生敬意。
与戏结缘
沈有,生于1940年,温泉镇官东村人。他自小虽家境贫寒但喜爱唱戏。上小学时,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他就时常跟着学唱。1956年,村里古刹会,临汝县(今汝州市)豫剧团在村里演出并要招人,他到剧团应试,因成绩优异被录取。1958年,他拜剧团著名须生演员刘喜太为师,主攻须生。
苦乐相伴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剧团外出演出条件异常艰苦,演员们就以天当幕、地当台,倾注心力,为乡亲们演出,丝毫不觉得苦与累。1964年的一天晚上,临汝县豫剧团在纸坊镇长阜街演罢戏,要到汝阳上店镇“赶场”。剧团的戏箱、道具、被褥等物品,装了满满9辆牛车。为了次日按时演出,他们连夜启程,5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十多个小时。在途中也是一波三折,因劳累过度,有位小演员竟一不小心掉进沟里,因沟不算深,万幸身体并无大碍。在车辆过河时,因牛车底盘较低,怕水淹“箱”,为了安全,演员们把戏箱先卸下来,待空车过去后,再合力将戏箱抬过河再装上牛车。作为演员队长,沈有扶老携幼,推车帮忙……那时间虽然累点、苦点,但他从无怨言。
1969年10月,根据上级“两团合一”的有关精神。豫剧、曲剧团合并成立临汝县文工团。1972年正月初二,文工团到纸坊公社石庄大队演出,当日上午8点,文工团全体人员按照分工,装好演出使用的戏箱、道具、服装、布景等用品,沈有和其他同事,拉着由7辆架子车改装成的流动舞台车,浩浩荡荡走在大街上,甚是壮观。
崭露头角
随着时间的更迭,沈有的演出水平有所进步。1961年夏,在《祭塔》剧中,他与开封市曲剧团回家探亲的汝州籍著名曲剧男旦演员李玉林配戏;1963年春,在《闹龙宫》剧目中,还和“西安市狮吼豫剧团”汝州籍国家一级导演、豫剧著名武生演员何尚达配过戏。1963年,在现代戏《朝阳沟》剧目中,他饰演男一号栓宝。1977年,临汝县豫剧团在许昌演出,沈有在《人欢马叫》中饰演男一号郭光兴。1978年演出《奇袭白虎团》,沈有饰杨伟才,在剧中的“云里翻”筋斗令人称奇。舞台上,沈有头戴大檐帽,身着呢子服,脚蹬马靴,身披斗篷,从2米高的假山上,一个漂亮的“云里翻”筋斗,惊艳了观众,掌声雷动,喝彩声不绝于耳。曾经一名观众从乡下徒步几十公里带着干粮,就为看这场戏里的“云里翻”筋斗。
1979年,沈有随剧团到荥阳、巩义等地,他在演出的《狸猫换太子》中饰陈玉林,连演了一个多月没换戏。
1980年,沈有调临汝县邮电局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沈有一直对豫剧情有独钟。1983年1月,临汝县编排的豫剧《弄巧成拙》剧目参加洛阳地区工农系统业余文艺汇演,获演出一等奖,沈有在剧中饰演男一号小潘。
现如今,85岁的沈有,精神矍铄,记忆力很好,回忆起在剧团的往事,说得头头是道。听说正在编写《临汝县豫剧史话》,他积极献言献策,并提供了生动的豫剧史料。
马俊杰